心理技术与应用 ›› 2024, Vol. 12 ›› Issue (12): 764-768.

• • 上一篇    

从理论到课堂实践的创新探索——评《具身教育心理学:从镜像神经元到心智化课堂》

  

  • 出版日期:2024-12-01 发布日期:2024-12-02

An Innovative Exploration from Theory to Classroom Practice-----Comment of The Psychology of Embodied Education: From Mirror Neurons to Mentalizing Classroom #br#

  • Online:2024-12-01 Published:2024-12-02

摘要:

镜像神经元于20世纪90年代提出后一直受到心理学、神经科学、认知科学、哲学等领域关注和广泛探讨。陈巍在《具身教育心理学:从镜像神经元到心智化课堂》(2024)一书中,通过镜像神经元的视角,将具身认知理论与教育心理学创新性地结合了起来。回顾了镜像神经元的起源与发展,延展到具身认知如何在教育领域中应用,特别是在儿童认知发展和课堂教学设计中的实际效果。本文从理论框架、教育实践、儿童认知发展、心智化课堂设计等方面评析,揭示具身认知如何为未来教育创新提供新思路。文章强调了具身认知对儿童学习和教育心理学的重要贡献,并指出了具身教育在实践中可能会面临的挑战与前景。

关键词: 具身教育, 镜像神经元, 心智化课堂, 儿童认知发展, 教育心理学

Abstract:

Since the discovery in the 1990s, mirror neurons have sparked considerable discussion in the fields of psychology, neuroscience, cognitive science, and philosophy. In this book, Embodied Educational Psychology: From Mirror Neurons to Mentalizing Classroom (2024), Chen Wei offers a novel view by merging the theory of embodied cognition with educational psychology through the lens of mirror neurons. The current paper reviews the origins and development of mirror neurons, extending to how embodied cognition can be integrated into education, particularly focusing on its impact on children’s cognitive development and classroom instructional strategies. The article evaluates the book’s theoretical framework, its application in educational settings, its influence on children’s cognitive development, and its approach to mindful classroom design. The article emphasizes the important contribution of embodied cognition to child learning and educational psychology, and points out the challenges and potential future directions for embodied education.

Key words: embodied education;mirror neuron, mentalizing classroom;cognitive development;educational psychology

中图分类号: 

  • B849
[1] 沈悦, 张赫, 汪聪慧.
不健康饮食行为的干预策略:基于食物渴求的精细化侵入理论的视角
[J]. 心理技术与应用, 2025, 13(1): 56-64.
[2] 梁栩源, 吴晓玉, 汤明, 袁博, 李伟强.
群体认同与外群体情绪表达对群体内疚的影响
[J]. 心理技术与应用, 2025, 13(1): 1-8.
[3] 陈衍 谢雨峰 赵萤辉 张贵玲 战小林 . 自我-群体决策对象和分配方式影响合作公平评价的ERP研究 [J]. 心理技术与应用, 2024, 12(12): 723-734.
[4] 衡书鹏 郑丹凤. 视频游戏对执行功能的影响 [J]. 心理技术与应用, 2024, 12(12): 750-763.
[5] 毕艺菲 冯利 彭丽婷 杜秀芳. 人机协同背景下建议来源和建议寻求动机对建议采纳的影响 [J]. 心理技术与应用, 2024, 12(12): 705-712.
[6] 史咏衡 赵玉芳 赵超然 宫文卓 徐子媛. 弹幕内容对虚拟社区感的影响 [J]. 心理技术与应用, 2024, 12(12): 713-722.
[7] 朱栓蔚 林苹 路红. 不同类型的亲社会动机与受助者获益对亲社会名声的影响 [J]. 心理技术与应用, 2024, 12(11): 641-654.
[8] 刘燊. 数字时代的“心理庇护所”: 游戏《黑神话: 悟空》中的沉浸式体验与现实逃避 [J]. 心理技术与应用, 2024, 12(11): 696-704.
[9] 毛林江 苗爽 张绍贞 曾钊滢 苏文亮. 提前告知能否改善低头行为的印象评价——面子威胁和感知关系贬值的链式中介作用[J]. 心理技术与应用, 0, (): 599-608.
[10] 毛林江 苗爽 张绍贞 曾钊滢 苏文亮. 提前告知能否改善低头行为的印象评价——面子威胁和感知关系贬值的链式中介作用 [J]. 心理技术与应用, 2024, 12(10): 599-608.
[11] 陈浩 邹雨含. 儒家文化对“招娣弟”命名偏好的影响:宗族文化之外的新视角 [J]. 心理技术与应用, 2024, 12(10): 577-586.
[12] 冯利 渠亚明 杜冰 王鑫文 杜秀芳. 建议来源和归因类型对犯错后的代理平台惩罚欲的影响 [J]. 心理技术与应用, 2024, 12(10): 587-598.
[13] 施民阳 郭宸玮 李明昊 赵娜. 感知经济流动性对个体跨期决策的影响:稀缺感的调节作用 [J]. 心理技术与应用, 2024, 12(9): 527-539.
[14] 苗浩飞 王经晖 苗秀影 薛世亮 迟立忠. 游戏自我调节的测量及其与电竞专长的关系 [J]. 心理技术与应用, 2024, 12(8): 457-468.
[15] 周星辰 朱磊. 面孔识别概率估计中的自我中心偏见 [J]. 心理技术与应用, 2024, 12(8): 449-456.
Viewed
Full text


Abstract

Cited

  Shared   
  Discussed   
[1] 辛志勇, 于泳红, 辛自强. 财经价值观研究进展及其概念结构分析[J]. 心理技术与应用, 2018, 6(8): 472 -483 .
[2] 韦 晓, 兰继军. 近10年我国心理学研究现状与趋势分析——以第14~19届全国心理学大会论文分布为例[J]. 心理技术与应用, 2018, 6(8): 503 -512 .
[3] 刘洋, 刘筱萌, 李爽怡, 万造君, 苑媛. 家长式领导对工作满意度的影响:上下级关系的中介作用[J]. 心理技术与应用, 2018, 6(9): 513 -521 .
[4] 张晶晶, 余真真, 田 浩. 亲环境行为的情理整合模型:生态情感卷入的作用[J]. 心理技术与应用, 2018, 6(8): 484 -492 .
[5] 余习德, 鲁 成, 高定国. 时间流逝感与时间观、人格之间的关系研究[J]. 心理技术与应用, 2018, 6(8): 493 -502 .
[6] 陈必忠. 社交网站积极自我呈现与主观幸福感:多重中介模型[J]. 心理技术与应用, 2018, 6(9): 528 -536 .
[7] 韩 璞, 张 凤, 雷秀雅. 不同自我权力感知儿童的学校动力绘画特征[J]. 心理技术与应用, 2018, 6(9): 522 -527 .
[8] 袁上清, 孙 铁, 郑鹭鸣, 肖 风. 应激对不同动态条件的内隐时间特征的作用[J]. 心理技术与应用, 2018, 6(9): 543 -548 .
[9] 辛自强, 许燕. “社会心理服务的实践与研究”专题简介[J]. 心理技术与应用, 2018, 6(10): 577 -578 .
[10] 黄梓航, 王 可, 蔡华俭, . 利用开放数据进行心理学研究[J]. 心理技术与应用, 2018, 6(9): 549 -56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