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18年, 第6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18-01-01 上一期    下一期
    本期栏目:
    行为主义心理学的中国创新:D型条件作用假说
    心理技术与应用. 2018 (1):  1-22.  DOI: 10.16842/j.cnki.issn2095-5588.2018.01.001
    摘要 ( 267 )   PDF(pc)(1092KB) ( 655 )   收藏
    通过分析与编码78名毒品成瘾者及其家属的深度访谈材料,我们发现一个很普遍的现象:成瘾者每次回到曾经的吸毒空间,在其身上都会出现毒品戒断反应。对于该现象,被心理学教科书奉为圭臬的学习理论,如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作用理论、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和班杜拉的社会认知理论等,均无法提供有效的解释。为此,我们提出了D型条件作用假说,并探讨了与该假说有关的5个主题:(1)毒品的概念界定;(2)D型条件作用的三个阶段;(3)D型条件作用与经典条件作用的根本区别;(4)从D型条件作用到操作性条件作用;(5)D型条件作用的研究展望与实践价值。D型条件作用假说是对经典条件作用等三种学习理论的推进与创新,是21世纪中国心理学对20世纪西方心理学的推进与创新。若以行为主义心理学的禁毒理论为本位,D型条件作用假说也是对禁毒心理学的推进与创新。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心境一致性对大学生内隐和外显记忆的影响:情绪对比性效应
    心理技术与应用. 2018 (1):  23-28.  DOI: 10.16842/j.cnki.issn2095-5588.2018.01.002
    摘要 ( 246 )   PDF(pc)(709KB) ( 393 )   收藏
    采用传统的任务分离范式,探究心境一致性对大学生内隐和外显记忆的影响,来揭示情绪诱导对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产生影响的不同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在个体的内隐记忆中,被试存在显著的情绪词汇记忆偏向,对积极情绪词汇的记忆偏向尤为显著,心境一致性有利于内隐记忆的提高,同时在内隐记忆中出现了情绪对比性效应,而在外显记忆中则没有出现此效应。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物质主义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基于中国样本的元分析
    心理技术与应用. 2018 (1):  29-41.  DOI: 10.16842/j.cnki.issn2095-5588.2018.01.003
    摘要 ( 374 )   PDF(pc)(865KB) ( 809 )   收藏
    采用元分析方法考察物质主义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纳入国内外基于中国样本的研究21篇,其中中文文献16篇,英文文献5篇,共22个独立样本,总被试量为11712。出版时间跨度为1998至2017年, 研究结果显示:物质主义与主观幸福感总体上呈中等程度负相关(r=-0.20, p<0.001),与生活满意度(r=-0.19, p<0.001)和正性情绪(r=-0.10, p<0.01)呈中等程度的负相关,与负性情绪呈中等程度的正相关(r= 0.20, p<0.001)。调节效应检验结果显示:物质主义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受到性别、出版时间与被试群体的调节,如出版时间可以显著负向调节物质主义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幸福感研究取向和文献发表类型的调节效应不显著。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女大学生外表完美主义对社交外表焦虑的影响:负面评价恐惧的中介作用
    心理技术与应用. 2018 (1):  42-46.  DOI: 10.16842/j.cnki.issn2095-5588.2018.01.004
    摘要 ( 410 )   PDF(pc)(794KB) ( 886 )   收藏
    探讨女大学生外表完美主义、负面评价恐惧与社交外表焦虑的关系。选取497名女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外表完美主义量表、简版负面评价恐惧量表、社交外表焦虑量表进行测试。结果显示:外表完美主义中的希望外表完美与负面评价恐惧、社交外表焦虑呈显著正相关;担心外表不完美仅与社交外表焦虑呈显著正相关;负面评价恐惧与社交外表焦虑呈显著正相关。女大学生外表完美主义对社交外表焦虑的直接效应显著,外表完美主义通过负面评价恐惧对社交外表焦虑的间接效应显著。表明负面评价恐惧在女大学生外表完美主义对社交外表焦虑的影响中起部分中介作用。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B簇人格障碍中的冲动性特质表现述评
    心理技术与应用. 2018 (1):  47-51.  DOI: 10.16842/j.cnki.issn2095-5588.2018.01.005
    摘要 ( 241 )   PDF(pc)(704KB) ( 431 )   收藏
    冲动性是一种人格特质,有较强的生物学基础,且B簇人格障碍患者中冲动性特质表现的高低起着关键作用。B簇人格障碍患者的高冲动性特质不仅会导致反应控制能力的受损,也会导致更多暴力行为产生。然而引起冲动性的原因较为复杂,且其中的神经机制也尚不清楚。因此,本文将从冲动性的产生原因、测量方法及神经生理基础进行简要介绍,并尝试解释B簇人格障碍患者的高冲动性特质表现的原因,希望可以更好地将高冲动性人格障碍患者认知抑制的差异进行比较探讨,同时提出相关建议。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情景特异性诱导:情景预见的干预视角
    心理技术与应用. 2018 (1):  52-60.  DOI: 10.16842/j.cnki.issn2095-5588.2018.01.006
    摘要 ( 285 )   PDF(pc)(856KB) ( 579 )   收藏
    情景预见是指个体将自我定位到未来时间地点预先体验某个事件的能力。先前研究主要关注情景预见的发生发展及产生机制,近几年逐步转向对其功能的探讨。情景特异性诱导(Episodic specificity induction, ESI)是一种对过去体验细节的简短训练,该诱导可显著提高情景预见的情景细节数量。本文将介绍ESI的研究范式、对情景预见和相关能力的影响及作用机制,并对今后可能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行走在心理学与教育相互沟通之路上——《写给教师的心理学》评介
    心理技术与应用. 2018 (1):  61-64.  DOI: 10.16842/j.cnki.issn2095-5588.2018.01.007
    摘要 ( 237 )   PDF(pc)(669KB) ( 446 )   收藏
    在循证实践的背景下反观我国当前的教育实践,发现仍然存在“证据”缺失的现象,对教育问题的科学研究不足,教师的理论自觉和实践能力亟需提升。对于教师而言,教育心理学是提升其理论素养和教学能力的重要资源,是教育实践的重要科学依据。近期,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写给教师的心理学》一书,正是试图架起心理学与教育实践沟通之桥的一个有益尝试。该书具有如下鲜明特色:(1)以心理学的多重视角审视与解读教育实践;(2)凸显了积极心理学对教育的启示;(3)充分考虑了读者群体和受众面,从内容和形式上保证了该书是一本真正“写给教师”的心理学;(4)突出了“学生中心”“学习中心”的教育价值取向和“为学而教”“以学论教”的教育理念追求;(5)行文时观点不极端、不激进,展现了“平衡”“中庸”的思想,力求客观地展示各种心理学原理及其教育应用。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