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技术与应用 ›› 2023, Vol. 11 ›› Issue (8): 504-512.

• • 上一篇    

认知增强技术新探:迈向生命3.0

  

  • 出版日期:2023-08-01 发布日期:2023-08-05

New Exploration of Cognitive Enhancement Technology: Towards Life 3.0

  • Online:2023-08-01 Published:2023-08-05

摘要:

会聚科学研究的复兴推动人类在重塑生命形态的道路上更进一步。作为一种迈向生命3.0的尝试,认知增强集成了认知科学、神经科学、生物学、遗传学等诸多学科,基于神经可塑性对人的大脑进行干预或改造。根据认知增强的作用形式,可以将其划分为药理增强、基因增强、神经刺激增强和赛博格增强这四条技术路径。每条路径分别拥有夯实的研究基础和多样的应用场景。新兴技术的发展向传统的二元人-技关系发起挑战,人与技术之间的关系逐渐从“离散”发展为“共生”。未来,奇点的到来将会宣告我们正式步入生命3.0,开启人-技关系的新篇章。

关键词: 生命3.0 , 认知增强, 会聚科学, 神经可塑性, 人-技关系

Abstract:

The revival of scientific convergence science research promotes humanity to further advance on the path of reshaping life forms. As an attempt to move towards the Life 3.0 stage, cognitive enhancement integrates many disciplines such as cognitive science, neuroscience, biology, genetics, etc., and intervenes or transforms the human brain based on neuroplasticity. Based on its convergence research background, cognitive enhancement can be divided into four technical paths: pharmacological enhancement, genetic enhancement, neural stimulation enhancement, and cyborg enhancement. Each path has a solid research foundation and diverse application scenarios. The development of emerging technologies challenges the traditional binary human-technology relationship,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 and technology gradually develops from “discrete” to “symbiotic”. In the future, the arrival of the Singularity will announce that we will officially enter Life 3.0 and open a new chapter of the human-technology relationship.

Key words: life 3.0, cognitive enhancement, convergence science, neuroplasticity, human-technology relationship

中图分类号: 

  • B842
[1] 叶坤 张珊明 刘嘉慧. 中学生被欺凌与非自杀性自伤的关系: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 [J]. 心理技术与应用, 2023, 11(9): 559-568.
[2] 刘娟 杨亚平 徐强. 意图放大伤害效应的机制 [J]. 心理技术与应用, 2023, 11(8): 460-470.
[3] 云祥. 精神病态特质对大学生道德判断的影响:基于CNI模型的分析 [J]. 心理技术与应用, 2023, 11(8): 471-483.
[4] 曹碧华 曾婷 廖虹 李富洪. 儿童数字线估计:不同范围和长度情境的影响 [J]. 心理技术与应用, 2023, 11(5): 257-270.
[5] 漆丹 赵靖实 胡悦 吴旭秋 袁博. 社会距离对利他性欺骗的影响 [J]. 心理技术与应用, 2023, 11(4): 203-211.
[6] 漆丹 赵靖实 胡悦 吴旭秋 袁博. 社会距离对利他性欺骗的影响 [J]. 心理技术与应用, 0, (): 203-211.
[7] 张玲 李文杰 杨文坚 孟现鑫. 社会排斥和目标刺激的情绪交互影响情绪冲突控制 [J]. 心理技术与应用, 2023, 11(4): 193-202.
[8] 王鑫慧 王怀勇. 调节模式对怀旧的影响:反事实思维和后悔的链式中介作用 [J]. 心理技术与应用, 2023, 11(3): 129-138.
[9] 林琼芳 韦艳丹 欧阳明昆. 农村寄宿制初中生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孤独感的中介及其干预 [J]. 心理技术与应用, 2023, 11(3): 172-181.
[10] 吴晶 徐慧慧 杨影 陈巍. 内感受和情绪的共享机制及其临床意义 [J]. 心理技术与应用, 2022, 10(12): 714-720.
[11] 褚云峰 姜永志 毛峥. 青少年压力感知与问题性智能手机使用:反刍思维和情绪调节的链式中介作用 [J]. 心理技术与应用, 2022, 10(12): 731-739.
[12] 胡寅凤 龚谨瑜 艾丹枫 黄量杰成 周艳艳 尹军. 群组成员行为的普遍程度对行为预期的影响:规范感知的中介作用 [J]. 心理技术与应用, 2022, 10(12): 721-730,739.
[13] 颜志强 周可 刘思航. 共情越强同伴关系越好?来自三水平元分析的证据 [J]. 心理技术与应用, 0, (): 682-694.
[14] 阴云航 陈丹筠 陈璋琪 李亚莉 张金金 王育纯. 大学新生抑郁、焦虑及压力与创造力倾向的关系:一项追踪调查[J]. 心理技术与应用, 2022, 10(9): 513-521.
[15] 陈向群. 具身认知为何是内感受的?——评《具身认知心理学:大脑、身体与心灵的对话》 [J]. 心理技术与应用, 2022, 10(9): 574-576.
Viewed
Full text


Abstract

Cited

  Shared   
  Discussed   
[1] 辛自强, 张红川, 孙铃, 于泳红, 辛志勇. 财经素养的内涵与三元结构[J]. 心理技术与应用, 2018, 6(8): 450 -458 .
[2] 孙 铃, 宋晓星, 周战强, 孟祥轶, 辛自强. 财经知识的概念、结构和测量[J]. 心理技术与应用, 2018, 6(8): 459 -464 .
[3] 张红川, 苏 凇, 吕杰妤, 张 梅, 辛自强. 基于理性决策的财经能力:概念、结构与测量[J]. 心理技术与应用, 2018, 6(8): 465 -471 .
[4] 张晶晶, 余真真, 田 浩. 亲环境行为的情理整合模型:生态情感卷入的作用[J]. 心理技术与应用, 2018, 6(8): 484 -492 .
[5] 余习德, 鲁 成, 高定国. 时间流逝感与时间观、人格之间的关系研究[J]. 心理技术与应用, 2018, 6(8): 493 -502 .
[6] 韦 晓, 兰继军. 近10年我国心理学研究现状与趋势分析——以第14~19届全国心理学大会论文分布为例[J]. 心理技术与应用, 2018, 6(8): 503 -512 .
[7] 辛志勇, 于泳红, 辛自强. 财经价值观研究进展及其概念结构分析[J]. 心理技术与应用, 2018, 6(8): 472 -483 .
[8] 刘洋, 刘筱萌, 李爽怡, 万造君, 苑媛. 家长式领导对工作满意度的影响:上下级关系的中介作用[J]. 心理技术与应用, 2018, 6(9): 513 -521 .
[9] 陈必忠. 社交网站积极自我呈现与主观幸福感:多重中介模型[J]. 心理技术与应用, 2018, 6(9): 528 -536 .
[10] 韩 璞, 张 凤, 雷秀雅. 不同自我权力感知儿童的学校动力绘画特征[J]. 心理技术与应用, 2018, 6(9): 522 -5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