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17年, 第5卷, 第10期 刊出日期:2017-10-01 上一期    下一期
    本期栏目:
    “不同情绪的共情以及不同情境中的共情”专题简介
    心理技术与应用. 2017 (10):  577-577. 
    摘要 ( 414 )   PDF(pc)(1015KB) ( 121 )   收藏

    专题主持:

    苏彦捷,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元培学院副院长,教育部高等学校心理学教学指导委员会秘书长,中国心理学会常务理事,北京心理学会秘书长,《心理学报》副主编。海内外发表学术期刊论文200余篇,主编(译)《发展心理学》《生物心理学》《环境心理学》等多部教材和专著《金丝猴的社会》。从事发展心理学和比较心理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


    共情(empathy)是个体理解和分享他人感受并对他人的处境做出适当反应的能力。作为人类情绪活动中的一个特殊方面,其对个体自身行为及社会生活都有重要影响。一方面,高共情个体表现出更好的社会适应性,在人际互动中有更多的亲社会行为,有更少的攻击行为和退缩行为。另一方面,共情损伤会对个体的社会交往产生消极影响。例如,孤独症个体有明显的共情损伤,他们在理解他人情绪上有困难,对他人不利处境的反应性降低。

    尽管有研究者已经对共情的概念和研究提出了一些挑战,但在发展、演化和神经科学等领域中共情仍然是一个非常热门的研究主题。有关共情的不同成分、发展轨迹、影响因素以及神经基础和遗传机制等等,也有相当的文献积累,我们这三篇文章希望通过总结和分析前人的研究,为大家提供一些不同的视角来讨论共情。首先是共情研究可以借鉴的演化框架和时代背景;其次是扩展共情研究的内容,关注疼痛共情、悲伤之外的其他情绪的共情(例如:积极共情)以及在不同情境中的共情表现及其影响因素。
    探讨随年代变迁而发生改变的社会环境对共情的影响,有助于理解影响共情发展的个体社会化的环境因素,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和国家对教育的重视等中观因素的研究尝试和数据挖掘是对微观的家庭教养因素的补充,也为通过家庭教养实践对共情发展产生影响的文化因素进行了初步的注解。对愤怒标定理论的系统梳理,为我们理解愤怒及其与攻击、暴力等的关系提供了精致的演化论证。结合共情与暴力媒体使用关系的文献分析,可以发现暴力媒体使用经验对不同发展阶段个体的共情可能有不同的影响,相比认知共情成分,对情感共情成分的影响更大。这些为我们提供了值得进一步探究的课题。希望读者通过阅读这组文章,试着将分散的概念在互相支撑的整合框架中加以印证和说明,并找到自己感兴趣的研究起点。
    本专题包括以下文章:
    《共情的时代变迁:一项横断历史元分析》
    《暴力媒体使用与儿童青少年共情关系的元分析》
    《演化视角下的人类愤怒:愤怒标定理论》。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共情的时代变迁:一项横断历史元分析
    心理技术与应用. 2017 (10):  578-585.  DOI: 10.16842/j.cnki.issn2095-5588.2017.10.001
    摘要 ( 392 )   PDF(pc)(742KB) ( 958 )   收藏
    共情作为人际和谐的粘合剂深受研究者们的关注,探讨其影响因素的研究也非常多。然而,目前关注共情影响因素的研究大多聚焦于共情主体及共情对象等微观因素,少有研究试图探讨随年代变迁而发生改变的社会环境对共情的影响。为探讨上述问题,本研究采用了横断历史元分析的方法对2009-2015年间的18项使用人际反应指针量表(IRI-C)测量大学生共情水平的研究进行了总结。结果表明:(1)年代可以解释大学生共情水平19%的变异;(2)大学生共情水平均值在2009-2015年间的增加量为8.3(效应量d为0.94),这说明大学生的共情水平在2009-2015年间逐渐升高;(3)相关分析表明,共情水平与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呈现显著的正相关(r=0.42,p<0.05),与18至25岁青少年刑事犯罪数呈现边缘显著的负相关(r=-0.42,p=0.057)。最后,本文对大学生共情水平逐年升高的原因,以及社会环境变化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的讨论。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暴力媒体使用与儿童青少年共情关系的元分析
    心理技术与应用. 2017 (10):  586-595.  DOI: 10.16842/j.cnki.issn2095-5588.2017.10.002
    摘要 ( 274 )   PDF(pc)(747KB) ( 599 )   收藏
    采用元分析的方法探讨暴力媒体使用与儿童中期至成年初显期个体共情之间的关系。通过文献搜索与筛查,纳入分析24篇文献,37个数据集,共包含20081名被试。结果表明,暴力媒体使用与儿童中期至成年初显期个体的共情及其子成分情绪共情和认知共情都有负性的相关,其中与情绪共情的相关强于认知共情。被试的年龄、智能媒体的使用均可调节暴力媒体使用与共情的关系。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演化视角下的人类愤怒:愤怒标定理论
    心理技术与应用. 2017 (10):  596-604.  DOI: 10.16842/j.cnki.issn2095-5588.2017.10.003
    摘要 ( 321 )   PDF(pc)(634KB) ( 694 )   收藏
    愤怒标定理论从演化的视角解释人类愤怒,认为其是演化而来的神经计算系统的表达,其产生主要依赖于他人针对自己设定的利益权衡比(welfare tradeoff ratio, WTR),当他人针对自己的WTR低于预期时,个体就会产生愤怒。它同时认为愤怒包括损失和“侮辱”两种触发刺激,而针对不同的刺激个体会采用不同的反应模式,近来的相关研究已经为该理论提供了一定的证据支持,但个体表征他人针对自己的WTR平衡点问题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同时,进一步纳入社会性因素、采用计算机模拟愤怒演化以及将共情这种特质性变量纳入框架将是该理论未来进一步完善的可能方向。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不同文化底蕴中绿色意识的比较——以维汉民族为例
    心理技术与应用. 2017 (10):  605-610.  DOI: 10.16842/j.cnki.issn2095-5588.2017.10.004
    摘要 ( 265 )   PDF(pc)(587KB) ( 419 )   收藏
    本研究采用质性研究的方法,对新疆地区维吾尔族和汉族民众的绿色意识进行了比较研究。研究一采用档案研究法,通过对比维、汉两族谚语辞典中有关绿色、环保及可持续发展的谚语词条占总词条的比例,探索了绿色意识在维、汉民族传统文化中的差异。研究二运用词语联想法,采用2(启动语言:维吾尔语VS汉语)×2(词条类型:数字VS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的被试间设计,通过对比230名维、汉双语维吾尔族被试在不同语言启动条件下,自我生成的成语、谚语和俗语中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相关词条占总联想词条的比例,进一步探讨了维、汉文化对绿色意识的影响机制。研究结果显示:维吾尔族比汉族沉积了更多与“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相关的文化底蕴;同时,在维吾尔族聚居区,使用维吾尔语能唤醒人们更多与“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相关的文化底蕴。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维吾尔族大学生母语语感与汉语语感的关系
    心理技术与应用. 2017 (10):  611-618.  DOI: 10.16842/j.cnki.issn2095-5588.2017.10.005
    摘要 ( 255 )   PDF(pc)(591KB) ( 484 )   收藏
    为探索维吾尔族人母语与第二语言(汉语)语感之间的关系,采用自编维语和汉语语感问卷对天津市四所高校100名维吾尔族大学生进行施测。结果发现,被试的维语语感与汉语语感呈现中低程度显著相关;高考前在内地读高中的学生的汉语语感显著高于新疆本地生;汉语语感的成分和能力均不存在性别差异;维吾尔族男大学生的汉语三种语感能力之间显著高相关,维吾尔族女大学生被试则是低度、甚至无显著相关。结论:维吾尔族大学生的母语维语语感与第二语言汉语语感之间存在较低程度的显著相关;针对不同性别维吾尔族学生应采取不同的汉语语感培养策略。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不同交流情境下参照性交流双方学习的比较
    心理技术与应用. 2017 (10):  619-627.  DOI: 10.16842/j.cnki.issn2095-5588.2017.10.006
    摘要 ( 215 )   PDF(pc)(613KB) ( 506 )   收藏
    研究采用参照性交流范式,比较不同共享条件下参照性交流双方的学习特点。结果显示:低分组条件下,共享语言+对象+表情方式下学习成绩极其显著高于其余方式,共享语言方式显著高于共享语言+对象方式,共享语言+对象+表情方式下高、低分组间无显著差异;共享语言方式下被试揭开的有关维度数量显著多于其余方式,共享语言+对象+表情方式显著多于共享语言+对象方式;共享语言+对象方式下被试揭开的无关维度数量显著多于其余方式,高分组显著少于低分组。结果表明:共享方式间学习成绩差异仅表现于低分组,共享表情促进学习效果,共享对象降低学习效果;共享语言+对象+表情方式下交流双方认知与行为协调水平更高;共享语言方式下被试选择性注意指向性水平最高,共享语言+对象方式下被试选择性注意集中性水平最低。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群体决策的研究范式及决策质量评估方法
    心理技术与应用. 2017 (10):  628-637.  DOI: 10.16842/j.cnki.issn2095-5588.2017.10.007
    摘要 ( 241 )   PDF(pc)(655KB) ( 1447 )   收藏
    相较于个体决策,群体决策在现代生产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日益凸显。本文先从群体决策的研究范式和决策质量的评估方法这两个方面系统地梳理了群体决策研究的方法进展。随后,针对现有研究理论模型单薄、决策质量评估的方法不完善等问题,借鉴已有的群体互动框架模型,提出了群体决策评估的“过程-结果构想模型”,从信息加工、人际互动、客观任务结果和主观感受结果四个维度对真实的群体决策进行评估。最后,对未来建立基于“过程-结果构想模型”的评估体系进行了展望。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