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章更多...

2025年, 第13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25-03-17 上一期   
本期栏目:
自尊与网络攻击行为的关系:来自元分析的证据
张丽华, 王乐欣
心理技术与应用. 2025 (3):  129-146. 
摘要 ( 48 )   PDF(pc)(1057KB) ( 29 )   收藏
研究者对自尊与网络攻击行为的关系各执一词。采用元分析技术探讨自尊与网络攻击行为之间的关系。经过文献检索和筛选,纳入原始文献85篇,含86个独立样本,被试65048名。分析随机效应模型发现,自尊与网络攻击行为之间存在显著但较弱的负相关。进一步的调节效应检验表明,两者的相关性受到自尊测量工具、文化类型、样本量大小的影响,但不受到年龄、性别、学段的人口学因素,以及网络攻击行为的测量工具和出版类型差异的影响。该结果提示提升自尊水平有助于减少网络攻击行为的发生。未来可开展纵向追踪,以探究自尊影响网络攻击行为的机制及因果关系。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高中生在线风险暴露的潜在类别及其影响因素
卜若晗, 张亚利
心理技术与应用. 2025 (3):  147-156. 
摘要 ( 38 )   PDF(pc)(944KB) ( 21 )   收藏
采用在线风险暴露量表、父母冲突量表、教师支持量表、同伴依恋量表及自我控制量表对河北省1579名高中生开展调查,探索高中生在线风险暴露的潜在类别及其影响因素。结果显示,高中生在线风险暴露可分为低风险组、不良内容接触组和高风险组;父母冲突、教师支持、同伴依恋和自我控制是在线风险暴露潜在类别的影响因素;高中生在线风险暴露的整体检出阈值为9分,不良内容接触检出阈值为3分。高中生在线风险暴露存在异质性,相关工作人员应根据在线风险暴露类型,从父母、教师、同伴和青少年自身出发,多管齐下,综合提供辅导建议。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解释与选择操纵对选择偏好变化的影响
唐卫海, 胡俊, 王化梅, 刘希平
心理技术与应用. 2025 (3):  157-165. 
摘要 ( 37 )   PDF(pc)(1279KB) ( 27 )   收藏
基于选择盲范式,通过两个实验探讨解释和选择操纵对偏好变化的影响。结果发现,解释对选择偏好的影响表现为选择扩散效应;选择操纵对选择偏好的影响表现为产生偏好反转的趋势或偏好反转;解释在选择操纵中对选择偏好的影响表现为对偏好反转趋势或偏好反转的扩大化;解释在选择操纵中对偏好的影响体现在时间维度,且20s是偏好变化的质变期,即出现偏好反转。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风险决策中社会距离影响群体成员有关风险的先验信念
钟旭东, 王佳雯, 王芳
心理技术与应用. 2025 (3):  166-176. 
摘要 ( 31 )   PDF(pc)(1191KB) ( 17 )   收藏
为深入探究群体决策中个体风险决策的变化及其认知基础,进而优化群体决策效能,采用仿真气球冒险任务,通过对比不同决策模式(个体决策、共同决策、轮流决策)及不同社会距离群组条件下个体的连续风险决策,并利用强化学习的贝叶斯模型构建决策过程模型。结果显示,相较于个人决策,在双人决策时,个体表现出更高的冒险性。然而,贝叶斯模型拟合揭示,这并非是个体的风险偏好提升,而是个体对气球不会破裂的先验信念有所增强,并且在近社会距离组中,这种先验信念的增加更为显著。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量子认知心理学: 跨学科视角下的认知模型与决策理论创新
刘燊
心理技术与应用. 2025 (3):  177-184. 
摘要 ( 23 )   PDF(pc)(888KB) ( 12 )   收藏
量子认知心理学通过引入量子力学中的叠加、干涉和纠缠等核心概念,重新审视传统认知科学的基本机制,尤其在决策、感知觉、语言和记忆等领域展现出独特的应用潜力。量子决策模型利用量子概率与量子测量过程,能够解释人类在面对复杂、不确定情境下的选择偏好,弥补了经典决策理论的局限。此外,量子认知模型在处理多重选择、模糊性和信息干扰等认知现象中提供了新的视角。尽管如此,量子认知心理学在理论深化与实验验证层面仍然面临诸多挑战,特别是如何将量子力学的抽象理念与具体的认知实验巧妙融合。随着量子计算、神经科学以及人工智能领域的飞速发展,量子认知心理学有望为认知研究与技术革新开辟更多路径,进一步推动跨学科的深度融合与协同发展。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领域女性缺失现象的成因与干预述评
许玲瑞娜, 张丽
心理技术与应用. 2025 (3):  185-192. 
摘要 ( 24 )   PDF(pc)(1148KB) ( 9 )   收藏
通过梳理近十年的相关文献,从生理、个体心理和社会环境三方面分析女性在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Science, Technology,Engineering, Mathematics, STEM)领域的低参与度和高流失率现象的成因。生理因素主要是大脑结构和性激素的作用;心理因素是自我效能感、认知能力以及STEM兴趣的性别差异;社会环境因素则涉及性别刻板印象、家庭和学校的影响。目前的干预研究主要探究了学校、家庭和社会媒体消除性别刻板印象和提升STEM兴趣的相关教育干预措施的效果。未来研究应聚焦于拓展研究视野至STEM新兴领域、加强本土化研究、开展干预研究并评估其长期效果。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