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章更多...

2025年, 第13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25-04-19 上一期   
本期栏目:
师生关系对中高年级小学生亲社会行为的影响:一项纵向研究
许磊, 吴瑞明, 牛更枫, 彭顺, 陈继文, 曹刚
心理技术与应用. 2025 (4):  193-203. 
摘要 ( 34 )   PDF(pc)(1036KB) ( 14 )   收藏
近年来,儿童亲社会行为的促进已成为心理健康教育领域的核心议题。对547名中高年级小学生开展纵向追踪调查,系统考察了师生关系对中高年级小学生亲社会行为的影响,以及基本心理需要满足和越轨同伴交往在其中发挥的作用。结果发现,基本心理需要满足在师生关系和亲社会行为之间起纵向中介作用;越轨同伴交往在中介过程的前半路径调节作用显著,具体而言,越轨同伴交往水平越高的小学生,师生关系对基本心理需要满足的促进作用越小。研究结果为小学教育工作者制定更加有效的师生互动策略和干预儿童亲社会发展方案提供了参考。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网络新闻与在线评论对农民工群体态度改变的影响
刘晨, 佐斌
心理技术与应用. 2025 (4):  204-214. 
摘要 ( 24 )   PDF(pc)(1060KB) ( 5 )   收藏
网络媒体在群体知觉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以农民工这一中国当代典型社会群体为评价对象,通过对172名非农民工被试开展新闻报道与在线评论的效价操纵与检验,探讨了网络媒体对农民工群体态度改变的影响。结果发现:积极新闻背景下,积极评论提升了群体印象且抑制了负面行为倾向;而消极评论抑制了积极新闻对群体印象的提升作用,并阻碍了积极新闻降低负面群体行为的效果。消极新闻背景下,阅读积极评论抑制了被试对群体的负面评价;而在积极新闻背景下,阅读积极评论的被试高估了农民工群体被社会接纳的程度。研究结果表明,在线评论与网络新闻共同影响群体态度的改变,与新闻效价一致的评论强化了群体态度;与新闻效价不一致的评论引发群体态度的转变。研究结果拓展了群体知觉和网络舆论领域的研究,对于改善群际关系具有重要的启发。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实验室测得的亲社会倾向可信吗?社会偏好的单模态与跨模态比较
王茜惠, 刘洪志
心理技术与应用. 2025 (4):  215-225. 
摘要 ( 20 )   PDF(pc)(1307KB) ( 10 )   收藏
传统的测量社会偏好的实验范式通常要求受试者在自我和他人获得不同收益的选项间权衡,在这种决策信息有限的单模态情境中测得社会偏好的生态效度令人生疑。采用延迟补偿范式,通过比较318名被试在单模态情境和跨模态情境的补偿金额和社会价值取向分数,比较了单模态情境与更接近现实的跨模态情境的社会偏好的差异。结果发现:个体在单模态中的亲社会倾向低于跨模态情境;基于传统测量工具测得的社会价值取向分数与单模态情境的补偿金额相关,而与跨模态情境的补偿金额无关。研究结果提示,社会偏好的现有测量工具生态效度不足,并为今后研究者选取并发展适当的测量工具提供了参考与启示。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网络社会补偿视角下大学新生体像自我差异与社交媒体使用动机的关系
郭昫澄, 王一冰, 周明洁
心理技术与应用. 2025 (4):  226-235. 
摘要 ( 16 )   PDF(pc)(1034KB) ( 10 )   收藏
为揭示数字化时代大学新生的心理适应机制,探讨体像自我差异与社交媒体使用动机的关系,以及社交焦虑在二者之间的作用,采用身体意像评估量表、社交焦虑量表以及社交媒体使用动机量表对1350名大一新生开展调查。结果显示:体像自我差异与社交焦虑显著正向联系,社交焦虑与社交媒体使用动机显著正向联系;社交焦虑在体像自我差异与社交媒体使用动机之间中介效应显著;相比男生,社交焦虑的中介效应在女生群体中显著。研究整合了自我差异理论和网络社会补偿理论,为高校构建促进新生人际适应的线上支持系统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敬畏与大学生学业焦虑:未来时间洞察力的中介作用
陈怡孜, 刘佳丽, 黄莹, 杜刚
心理技术与应用. 2025 (4):  236-245. 
摘要 ( 22 )   PDF(pc)(1216KB) ( 12 )   收藏
近年来,随着社会发展步伐的加快和高等教育的纵深发展,大学生面临的竞争日益激烈,学业压力和焦虑随之加重。采用两项研究考察敬畏对大学生学业焦虑的缓解作用以及未来时间洞察力在二者中的作用。研究1采用问卷法调查了208名大学生,结果发现特质敬畏负向预测大学生学业焦虑,未来时间洞察力起中介作用。研究2通过情境操纵159名被试的状态敬畏,发现状态敬畏能够负向影响大学生学业焦虑,未来时间洞察力亦起中介作用。研究结果揭示了敬畏缓解大学生学业焦虑的作用机制,为干预大学生学业焦虑提供了参考。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民航飞行员和管制员的时距知觉特征
罗渝川, 李洪艳, 金雪琪, 邓雪梅
心理技术与应用. 2025 (4):  246-253. 
摘要 ( 12 )   PDF(pc)(1154KB) ( 3 )   收藏
采用时间二分任务,考察飞行员、管制员、普通人三组职业人群(每组各70名男性)在7个刺激时距(300ms、450ms、600ms、750ms、900ms、1050ms、1200ms)的时距知觉。结果发现,在750ms、900ms、1050ms、1200ms的时距判断上,飞行员的长反应比例均显著高于管制员和普通人。而且,在1200ms的时距知觉判断上,管制员的长反应比例显著高于普通人。另外,飞行员的主观相等点显著低于普通人。此外,飞行员的韦伯比例显著低于管制员和普通人。可见,相较于管制员和普通人群,飞行员倾向于高估长时距的时间,其时间敏感性更强。相较于普通人群,管制员更倾向于高估长时距。研究结果有助于初步了解民航飞行员和管制员的时距知觉特征,为以后开展保障飞行安全训练提供理论支持。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心理技术与应用》投稿须知
本刊编辑部
心理技术与应用. 2025 (4):  254-256. 
摘要 ( 33 )   PDF(pc)(764KB) ( 37 )   收藏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