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专题主持 :
崔丽娟.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应用心理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 “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获得者.中国心理学会社会心理学分会副会长.上海市社会心理学会副会长.在海内外发表心理学学术论文六十多篇.出版心理学书籍四十多本.其中 .心理学是什么 .一书.在我国香港和台湾地区相继出版.并获得首届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普及奖.该专题是顺利结题的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项目 “参与群体行动 :中国文化背景下群体行动驱动的社会心理机制 ”研究成果.
人类作为群居性动物.不能离群索居.个体需生活在一定的群体社会环境中.从国家和地区、种族或民族.到年龄、性别、血缘.诸多因素促使社会关系形成.从而构成不同的群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社会群体生活可以说是人们的基本生活方式.一个人通常不仅仅只属于一个群体.而是若干群体的成员.群体形成的关键在于群体成员之间的互动.群体的运作方式会影响成员的态度.促进或抑制他们的发展.群体成员同样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使群体发生变化.做出明智或失败的决策.
群体类型多种多样.不同群体之间同样存在互动以及相互的影响.在当今的流动性社会中.无论是地域上迁徙的水平流动.还是社会阶层结构变化的垂直流动.都会涉及到不同群体之间相互的沟通和融合.就群际关系而言.这是一种突破.亦是一场挑战.近十年来.一线城市的外来流动人口规模急剧上升.不仅是外来务工人员及其子女来到城市.越来越多学生也选择到大城市就读和工作.由高校大学生代表的、典型的流动人口群体.他们对当地校园以及社会的融入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此外.在群体间互动的过程中.群体矛盾或冲突不可避免.弱势群体则会试图以发起群体行动的方式改变自己所面临的不利状况.
因而.在本专题中.以上海这座城市为例.在群际接触、社会认同等理论的基础上.通过了解外来高校大学生对不公平感、歧视感、愤怒情绪的感知.探讨是哪些因素.以及它们是如何通过相互作用而影响群体态度、群体行动、群体的流动及变化的.
本专题包括三篇论文 :<群际接触对社会公平感的影响 :群体态度的中介作用><群体边界渗透性和群体地位合理性与归属感 :歧视感知的中介 ><现实与网络情境下群体愤怒和群体效能感对群体行动的驱动>.
No related articles foun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