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17年, 第5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17-04-01 上一期    下一期
    本期栏目:
    “群际关系视野下的群体心理与群体行为 ”专题简介
    心理技术与应用. 2017 (4):  193-193. 
    摘要 ( 291 )   PDF(pc)(7114KB) ( 171 )   收藏

    专题主持 :

    崔丽娟.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应用心理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 “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获得者.中国心理学会社会心理学分会副会长.上海市社会心理学会副会长.在海内外发表心理学学术论文六十多篇.出版心理学书籍四十多本.其中 .心理学是什么 .一书.在我国香港和台湾地区相继出版.并获得首届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普及奖.该专题是顺利结题的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项目 “参与群体行动 :中国文化背景下群体行动驱动的社会心理机制 ”研究成果.

    人类作为群居性动物.不能离群索居.个体需生活在一定的群体社会环境中.从国家和地区、种族或民族.到年龄、性别、血缘.诸多因素促使社会关系形成.从而构成不同的群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社会群体生活可以说是人们的基本生活方式.一个人通常不仅仅只属于一个群体.而是若干群体的成员.群体形成的关键在于群体成员之间的互动.群体的运作方式会影响成员的态度.促进或抑制他们的发展.群体成员同样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使群体发生变化.做出明智或失败的决策.
    群体类型多种多样.不同群体之间同样存在互动以及相互的影响.在当今的流动性社会中.无论是地域上迁徙的水平流动.还是社会阶层结构变化的垂直流动.都会涉及到不同群体之间相互的沟通和融合.就群际关系而言.这是一种突破.亦是一场挑战.近十年来.一线城市的外来流动人口规模急剧上升.不仅是外来务工人员及其子女来到城市.越来越多学生也选择到大城市就读和工作.由高校大学生代表的、典型的流动人口群体.他们对当地校园以及社会的融入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此外.在群体间互动的过程中.群体矛盾或冲突不可避免.弱势群体则会试图以发起群体行动的方式改变自己所面临的不利状况.
    因而.在本专题中.以上海这座城市为例.在群际接触、社会认同等理论的基础上.通过了解外来高校大学生对不公平感、歧视感、愤怒情绪的感知.探讨是哪些因素.以及它们是如何通过相互作用而影响群体态度、群体行动、群体的流动及变化的.
    本专题包括三篇论文 :<群际接触对社会公平感的影响 :群体态度的中介作用><群体边界渗透性和群体地位合理性与归属感 :歧视感知的中介 ><现实与网络情境下群体愤怒和群体效能感对群体行动的驱动>.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群际接触对社会公平感的影响:群体态度的中介作用
    心理技术与应用. 2017 (4):  194-200.  DOI: 10.16842/j.cnki.issn2095-5588.2017.04.001
    摘要 ( 225 )   PDF(pc)(569KB) ( 1025 )   收藏
    目前已有研究证实,群际接触会影响群体态度。研究随机选取198名大学生,采用问卷调查法深入探究群际接触和群体态度是否会影响以及如何影响社会公平感的水平。研究发现:(1)对上海本地学生和外地来沪学生,群际接触均对群体态度有显著影响,群际接触数量和质量的提升能带来更积极的外群体态度。(2)对于外地来沪学生,群际接触对社会公平感有显著影响,群际接触数量和质量的提升能带来更高水平的社会公平感;且群体态度在群际接触影响社会公平感的过程中起到中介作用。(3)对于上海本地学生,群际接触没有对社会公平感产生显著影响。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群体边界渗透性和群体地位合理性与归属感:歧视感知的中介
    心理技术与应用. 2017 (4):  201-208.  DOI: 10.16842/j.cnki.issn2095-5588.2017.04.002
    摘要 ( 403 )   PDF(pc)(614KB) ( 815 )   收藏
    研究以社会认同理论为依据,探讨群体关系结构中,群体边界渗透性与群体地位合理性对外地来沪大学生的上海城市归属感的影响,以及歧视感知在其中的中介作用。本实验的被试均来自于外地,并在上海高校就读,实验研究通过文本启动的方式,操纵被试对于上海的群体边界渗透性与群体地位合理性的认知,测量被试对上海城市的归属感以及其所感知到的歧视程度。结果显示,外地来沪大学生所觉察到群体边界渗透性和群体地位合理性能够正向预测他们对上海的城市归属感,同时歧视感知均在其中起部分中介作用。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现实与网络情境下群体愤怒和群体效能感对群体行动的驱动
    心理技术与应用. 2017 (4):  209-216.  DOI: 10.16842/j.cnki.issn2095-5588.2017.04.003
    摘要 ( 259 )   PDF(pc)(591KB) ( 546 )   收藏
    本研究以群体行动双路径模型为基础,采用实验研究方法对群体愤怒和群体效能感进行操纵,探讨了网络以及现实情境对于两条因果路径的影响。采用2(群体愤怒:高/低)×2(群体效能感:高/低)×2(群体行动情境:网络/现实)的混合实验设计。研究发现:网络情境下群体成员参与群体行动的趋势显著高于现实情境下的趋势;网络情境下的群体行动受到情绪聚焦路径的驱动;现实情境下则受到情绪与问题聚焦两条路径同时的驱动。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大学生社会支持与心理素质:父母教养方式的中介作用
    心理技术与应用. 2017 (4):  217-222.  DOI: 10.16842/j.cnki.issn2095-5588.2017.04.004
    摘要 ( 311 )   PDF(pc)(552KB) ( 491 )   收藏
    为研究大学生心理素质、社会支持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采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大学生心理素质量表、父母教养方式问卷对31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发现:(1)大学生心理素质与社会支持的各维度和总分均显著正相关,与父母教养方式中的情感温暖维度显著正相关;(2)父母教养方式中父母情感温暖、社会支持各维度和总分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各维度及总分有显著的预测作用;(3)父母情感温暖在大学生社会支持与心理素质中起部分中介作用。研究表明,积极的父母教养方式可以促进大学生心理素质水平的健康发展,并在社会支持与大学生心理素质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人格与青少年孤独感:人际能力的平行中介作用
    心理技术与应用. 2017 (4):  223-230.  DOI: 10.16842/j.cnki.issn2095-5588.2017.04.005
    摘要 ( 597 )   PDF(pc)(620KB) ( 1323 )   收藏
    本研究为探索人格与青少年人际能力以及孤独感的关系,采用大五人格简式量表、人际能力量表和青少年孤独感量表调查了458名高中生。结果发现:(1)“大五”人格与青少年孤独感关系紧密,神经质与青少年孤独感呈显著正相关,其他人格维度与孤独感呈显著负相关,外向性、宜人性和神经质是孤独感的有力预测变量;(2)“大五”人格是青少年人际能力的重要影响因素,外向性是青少年人际能力的有力预测因素,其次是宜人性、责任性和开放性,神经质的预测效力较弱;(3)关系发动能力和自我暴露能力是孤独感的有力预测变量,其次是情绪支持能力和冲突解决能力。“大五”人格不仅对青少年孤独感存在直接影响, 而且不同人格维度还通过不同人际能力的中介作用影响孤独感。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刻板印象威胁对两性在政治知识和政治效能感上差异的影响
    心理技术与应用. 2017 (4):  231-236.  DOI: 10.16842/j.cnki.issn2095-5588.2017.04.006
    摘要 ( 204 )   PDF(pc)(567KB) ( 1132 )   收藏
    本研究以200名在校大学生为被试,采用启动的实验范式探讨刻板印象威胁对两性政治知识和内外政治效能感的作用。结果发现:(1)刻板印象威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释两性在政治知识上的差异;(2)男性的内部政治效能感始终高于女性,刻板印象威胁不能解释两性在内部政治效能感上的差异;(3)两性的外部政治效能感之间不存在差异且相较与内部政治效能感,被试的外部政治效能感偏低。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近红外光谱成像的多人同步交互记录
    心理技术与应用. 2017 (4):  237-244.  DOI: 10.16842/j.cnki.issn2095-5588.2017.04.007
    摘要 ( 478 )   PDF(pc)(942KB) ( 1668 )   收藏
    多人同步交互记录的范式正在认知神经科学领域内兴起,它可以同时测量两个或多个个体的大脑活动,从而揭示大脑间在社会互动情境下神经活动的耦合。近红外光谱成像因其无侵性、易操作、实境性等特点,在多人同步交互记录研究中有独特的优势。目前,该方面的研究已经涵盖了包括合作、竞争、模仿、交谈等多个社会认知神经科学领域。小波分析是对此类研究进行数据分析的主要方法; 近红外光谱成像的脑间神经反馈研究是其未来发展趋势。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改变现实的心理学:必要的方法论变革
    心理技术与应用. 2017 (4):  245-256.  DOI: 10.16842/j.cnki.issn2095-5588.2017.04.008
    摘要 ( 398 )   PDF(pc)(617KB) ( 1831 )   收藏
    心理学需要回应国家和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承担起理解尤其是改善现实的使命,为此,必须在方法论各层面进行必要的调整和变革。在研究理念层面,突出应用导向和改变现实的能力,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己任;在实证研究方法层面,要以主观和客观变量的关系为研究内容,重视样本的多样性,提升研究的生态效度,合理使用各种统计方法;在理论思维方面,兼用“假设-演绎”逻辑和归纳逻辑,善于提出原创性理论。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