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主持:
赵玉芳,西南大学教授,重庆市高等教育优秀人才,从事社会心理学研究,主要关注群体身份对个体的影响以及群际关系,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和面上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基地重大项目等18项课题,在国内外期刊发表90余篇论文。目前主要关注基于社会阶层和民族的群际关系研究,对于群际威胁的前因、对个体的影响以及如何降低群际威胁等方面,心理健康的社会因素等方面从行为和生理等多个角度进行了研究。
人类社会由许多群体组成,群体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前提。社会认同理论认为,内群体为群体成员提供了情感意义和价值意义,群体成员将群体身份内化为自我概念的一部分,认同内群体并通过与相关外群体的有利比较来获得积极的身份满足感和维护积极的自尊。从而,人们给予内群体正面的评价和友好的行为,而对外群体则表现出敌意或贬抑的倾向。因此,群体身份会对个体产生多样化的作用。其中,基于社会阶层的群体身份以及基于民族的群体身份是个体的重要身份。
本专题共包括四篇文章,“群际威胁情境下弱势群体的内隐和外显自我评价研究” 采用内隐和外显两种研究方法,考察了基于社会阶层的群际威胁对弱势群体自我评价的影响。内隐研究发现群际威胁显著降低了对自己的评价;外显研究发现群际威胁后显著提高了自我评价,其中成就动机在群际威胁影响自我评价的过程中起完全中介作用。两个研究表明,群际威胁在内隐和外显两个层面上对自我评价的影响有不同表现形式。“群际威胁与攻击行为的关系:自我控制的中介作用” 通过两个研究探讨了不同类型群际威胁与攻击行为的关系,以及自我控制在其中的作用。结果发现,现实群际威胁感与攻击行为显著正相关,与自我控制显著负相关,自我控制在现实威胁感和攻击行为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象征群际威胁情境下三者之间无显著关系。“社会经济地位与攻击行为:控制感的中介作用” 探讨社会经济地位、控制感和攻击行为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主客观社会经济地位均与控制感之间呈显著正相关,而主观社会经济地位与攻击行为之间呈显著负相关,客观社会经济地位与攻击行为间无显著相关性;控制感在主观社会经济地位和攻击行为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在客观社会经济地位和攻击行为之间起遮掩作用。“课程教育对大学生民族观影响的实验研究”关注教育对基于民族身份的民族观的作用。由于族群建构论和族群本质论会启动不同的敏感信息,影响个体对族群信息的组织、编码和建构,进而会影响对外群体的刻板印象和偏见、影响少数族群对主流文化的反应。因此,采用实验的方法,通过课程的学习来考察课程教育对大学生民族观的影响。结果发现,通过课程学习,大学生的族群建构论显著提高。
本专题包括四篇论文:
《群际威胁情境下弱势群体的内隐和外显自我评价研究》
《社会经济地位与大学生攻击行为:控制感的中介作用》
《群际威胁与攻击行为的关系:自我控制的中介作用》
《课程教育对大学生民族观影响的实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