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17年, 第5卷, 第5期 刊出日期:2017-05-01 上一期    下一期
    本期栏目:
    “群体身份对个体的影响”专题简介
    心理技术与应用. 2017 (5):  257-257. 
    摘要 ( 622 )   PDF(pc)(622KB) ( 186 )   收藏

    专题主持:
    赵玉芳,西南大学教授,重庆市高等教育优秀人才,从事社会心理学研究,主要关注群体身份对个体的影响以及群际关系,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和面上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基地重大项目等18项课题,在国内外期刊发表90余篇论文。目前主要关注基于社会阶层和民族的群际关系研究,对于群际威胁的前因、对个体的影响以及如何降低群际威胁等方面,心理健康的社会因素等方面从行为和生理等多个角度进行了研究。
    人类社会由许多群体组成,群体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前提。社会认同理论认为,内群体为群体成员提供了情感意义和价值意义,群体成员将群体身份内化为自我概念的一部分,认同内群体并通过与相关外群体的有利比较来获得积极的身份满足感和维护积极的自尊。从而,人们给予内群体正面的评价和友好的行为,而对外群体则表现出敌意或贬抑的倾向。因此,群体身份会对个体产生多样化的作用。其中,基于社会阶层的群体身份以及基于民族的群体身份是个体的重要身份。
    本专题共包括四篇文章,“群际威胁情境下弱势群体的内隐和外显自我评价研究” 采用内隐和外显两种研究方法,考察了基于社会阶层的群际威胁对弱势群体自我评价的影响。内隐研究发现群际威胁显著降低了对自己的评价;外显研究发现群际威胁后显著提高了自我评价,其中成就动机在群际威胁影响自我评价的过程中起完全中介作用。两个研究表明,群际威胁在内隐和外显两个层面上对自我评价的影响有不同表现形式。“群际威胁与攻击行为的关系:自我控制的中介作用” 通过两个研究探讨了不同类型群际威胁与攻击行为的关系,以及自我控制在其中的作用。结果发现,现实群际威胁感与攻击行为显著正相关,与自我控制显著负相关,自我控制在现实威胁感和攻击行为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象征群际威胁情境下三者之间无显著关系。“社会经济地位与攻击行为:控制感的中介作用” 探讨社会经济地位、控制感和攻击行为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主客观社会经济地位均与控制感之间呈显著正相关,而主观社会经济地位与攻击行为之间呈显著负相关,客观社会经济地位与攻击行为间无显著相关性;控制感在主观社会经济地位和攻击行为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在客观社会经济地位和攻击行为之间起遮掩作用。“课程教育对大学生民族观影响的实验研究”关注教育对基于民族身份的民族观的作用。由于族群建构论和族群本质论会启动不同的敏感信息,影响个体对族群信息的组织、编码和建构,进而会影响对外群体的刻板印象和偏见、影响少数族群对主流文化的反应。因此,采用实验的方法,通过课程的学习来考察课程教育对大学生民族观的影响。结果发现,通过课程学习,大学生的族群建构论显著提高。
    本专题包括四篇论文:

    《群际威胁情境下弱势群体的内隐和外显自我评价研究》

    《社会经济地位与大学生攻击行为:控制感的中介作用》

    《群际威胁与攻击行为的关系:自我控制的中介作用》

    《课程教育对大学生民族观影响的实验研究》.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群际威胁情境下弱势群体的内隐和外显自我评价研究
    心理技术与应用. 2017 (5):  258-264.  DOI: 10.16842/j.cnki.issn2095-5588.2017.05.001
    摘要 ( 192 )   PDF(pc)(590KB) ( 936 )   收藏
    采用内隐和外显两种研究方法,考察了群际威胁对弱势群体自我评价的影响。内隐研究发现,当经济地位弱势群体在感知到来自高经济地位群体的威胁时,对自己的评价显著降低,且对未来的预期显著降低,但是依然有积极行为;外显研究发现,弱势群体成员在感知到威胁后,自我评价显著提高,其中成就动机可以作为群际威胁与自我评价的完全中介变量。两个研究表明,群际威胁对自我评价有显著影响,但是在内隐和外显两个层面上有不同表现形式。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社会经济地位与大学生攻击行为:控制感的中介作用
    心理技术与应用. 2017 (5):  265-273.  DOI: 10.16842/j.cnki.issn2095-5588.2017.05.002
    摘要 ( 360 )   PDF(pc)(949KB) ( 1120 )   收藏
    为探讨社会经济地位、控制感和攻击行为之间的关系,采用主观社会经济地位MacArthur量表、客观社会经济地位问卷、控制感量表和攻击行为问卷对320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1)大学生主观和客观社会经济地位均与控制感之间呈显著正相关;主观社会经济地位与攻击行为之间呈显著负相关,客观社会经济地位与攻击行为之间无显著相关;另外,控制感与攻击行为之间也呈显著负相关。(2)控制感在主观社会经济地位和攻击行为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在客观社会经济地位和攻击行为之间起遮掩作用。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群际威胁与攻击行为的关系:自我控制的中介作用
    心理技术与应用. 2017 (5):  274-280.  DOI: 10.16842/j.cnki.issn2095-5588.2017.05.003
    摘要 ( 232 )   PDF(pc)(602KB) ( 761 )   收藏
    本文通过两个研究探讨了不同类型群际威胁与攻击行为的关系,以及自我控制在其中的作用。研究1考察在现实威胁情境下三者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现实威胁感与攻击行为显著正相关,与自我控制显著负相关,自我控制在现实威胁感和攻击行为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研究2考察在象征威胁情境下三者之间的关系,发现象征威胁感与攻击行为和自我控制间均无显著关系,自我控制与攻击行为显著负相关,自我控制在象征威胁感和攻击行为间无中介作用。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课程教育对大学生民族观影响的实验研究
    心理技术与应用. 2017 (5):  281-286.  DOI: 10.16842/j.cnki.issn2095-5588.2017.05.004
    摘要 ( 171 )   PDF(pc)(636KB) ( 517 )   收藏
    采用实验组、控制组重复测量实验设计,选取146名大学生作为被试,以班级为单位进行为期14周的课程学习,考察课程教育对大学生民族观的影响。结果表明:(1)通过课程学习,实验组大学生的社会建构论显著提高了,但本质论并未出现显著变化;(2)而未进行课程学习的控制组大学生在相应时间内,社会建构论和本质论均未出现显著变化;(3)大学生所持有的民族观是基于社会文化差异的本质论和在民族识别基础上的社会建构论而形成的。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心理学视野中的谦虚及其研究
    心理技术与应用. 2017 (5):  287-298.  DOI: 10.16842/j.cnki.issn2095-5588.2017.05.005
    摘要 ( 414 )   PDF(pc)(709KB) ( 1172 )   收藏
    谦虚既是一种人格,也是一种社会行为。目前对谦虚的测量主要采用外显量表和内隐测试。谦虚在心理健康、人际关系和组织管理等方面都可以起到积极的作用。谦虚受到社会文化、情境等外部因素以及性别、信念等个体因素的影响。儿童谦虚观念的形成受到行为本身真实性和儿童对环境的认知这两方面的影响。该文从含义、测量、功能、影响因素、发展等方面对心理学界的谦虚相关文献进行了梳理,结果发现,相比国际心理学界日益增多的实证研究,本土对谦虚的探讨大多停留在理论层面而且缺乏理论建构。期望该文能唤起国内研究者对谦虚研究的重视,让传统价值在当代中国发挥新的作用。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收入不平等与信任的关系:宏观与微观研究进展
    心理技术与应用. 2017 (5):  299-307.  DOI: 10.16842/j.cnki.issn2095-5588.2017.05.006
    摘要 ( 296 )   PDF(pc)(686KB) ( 1095 )   收藏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探讨收入不平等和信任的关系。宏观研究通常采用相关法,以基尼系数和泰尔指数等代表社会收入不平等,通过社会调查测量信任,结果发现收入不平等负向预测信任。微观研究通常采用实验法,操纵研究对象的收入,观测博弈中信任行为的变化,结果发现收入不平等降低信任。未来的宏观层面研究可以探讨收入不平等与不同类型信任、不同群体信任的关系,微观层面研究需要提高实验的生态效度,并探讨收入不平等影响信任的心理机制。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心理学视域下的网络非理性消费行为探析
    心理技术与应用. 2017 (5):  308-317.  DOI: 10.16842/j.cnki.issn2095-5588.2017.05.007
    摘要 ( 417 )   PDF(pc)(719KB) ( 907 )   收藏
    消费行为研究历来是心理学工作者非常重视的课题, 实证研究成果丰硕, 理论构建日臻完善。但现有研究多是针对实体商店中的理性消费,且对非理性消费持否定态度。通过回顾近三十年有关非理性消费和网络消费行为的研究,对以往研究做出反思;结合互联网对非理性消费的影响,从心理学视角对网络非理性消费的三种表现:网络强迫性消费、网络冲动性消费和网络感性消费进行分析探讨,并对未来研究提出设想和展望。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