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17年, 第5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17-03-01 上一期    下一期
    本期栏目:
    “艺术审美经验与心理洞察力”专题简介
    心理技术与应用. 2017 (3):  129-129. 
    摘要 ( 229 )   PDF(pc)(1847KB) ( 341 )   收藏
    专题主持:张红川,中央财经大学社会与心理学院副教授,从事社会心理学、经济心理学、管理心理学与认知神经科学等领域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谦卑型领导的自我构念及其认知神经机制”等多项国家级与省部级研究项目,发表中英文论文五十余篇,在谦卑与谦卑型领导、团队智力、心理理论、心理模式干预等领域开展了部分原创性工作。早在250万年前,人类在东非稀树草原开始其进化历程,并选择了群居生活作为种族生存的基本策略,同时不断塑造我们的大脑以适应这一崭新的生存环境。人类拥有了一套高度发达的识别与理解他人心理状态的功能,即心理洞察力,心理理论和共情都是与此密切相关的研究主题。时至今日,心理洞察力依然是我们适应社会生活的核心能力。十九世纪末,德国哲学美学就把艺术审美经验与共情联系在一起,认为审美活动中,个体会认识和体验艺术作品所传达的涵义和情感。虽然在随后的心理学研究中,这一联系逐渐淡出主流视野,但是我们依然可以寻找到其蛛丝马迹。例如在广泛使用的人际反应指针量表中,一个维度是幻想,即个体对艺术作品中虚构人物感同身受的能力,这是评估个体共情或心理理论能力的重要指标。近二十年来,随着神经审美领域研究的兴起,人们开始深入揭示艺术审美过程的认知和神经机制,提出了“读心说”和“模仿说”。这两种理论观点都认为,心理理论和共情能力是艺术审美活动的重要机制。在本专题中,我们试图探讨艺术审美经验与共情、心理理论之间的关系,并以舞蹈为例,考察艺术体验对个体心理理论能力的提升作用。在第一篇研究中,我们发现艺术经验与大学生被试的共情能力之间存在显著关联,并且部分是通过其审美愿望作为中介;在第二篇研究中,我们通过两项研究探讨舞蹈对于提升心理理论能力的作用,结果发现,仅仅短暂地观看舞蹈视频就可以促进大学生被试的认知与情感心理理论能力,进一步确认了艺术经验与心理理论能力的因果联系。虽然,上述两项研究均在研究设计与结果稳健性方面值得进一步探讨,但是我们相信这为理解共情与心理理论的深层机制与促进途径提供了新的角度。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艺术经验与共情: 审美愿望的中介作用
    心理技术与应用. 2017 (3):  130-137.  DOI: 10.16842/j.cnki.issn2095-5588.2017.03.001
    摘要 ( 414 )   PDF(pc)(585KB) ( 967 )   收藏
    艺术活动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艺术经验在个体心理能力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本研究通过对280名艺术院校及普通高校大学生的调查,分析了艺术经验、审美愿望与共情的关系。结果表明:(1) 艺术经验与共情显著正相关,艺术经验越多的大学生共情得分越高。(2) 审美愿望在艺术经验与共情的关系中起到部分中介作用,艺术经验多的大学生其审美愿望更高,审美愿望高的个体具有更好的共情能力。(3) 艺术院校大学生的审美愿望显著高于普通高校大学生。本研究确认了艺术审美活动与共情的关系,探讨了通过艺术审美活动提升共情能力的潜在可能性,扩展了艺术活动的价值。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舞蹈经验对大学生心理理论的影响
    心理技术与应用. 2017 (3):  138-145.  DOI: 10.16842/j.cnki.issn2095-5588.2017.03.002
    摘要 ( 390 )   PDF(pc)(1635KB) ( 1047 )   收藏
    心理理论是指推测他人心理状态的能力,是个体建立良好社会关系的核心基础。本研究拟探讨舞蹈经验是否能够提升大学生的心理理论。研究一采用问卷法,以眼神阅读测验为测量工具,比较了艺术院校舞蹈专业大学生与普通高校大学生(共154人)在心理理论方面的差异。研究二采用实验法,将143名普通高校大学生随机分配到观看舞蹈视频组、观看基本功训练视频组和控制组,使用“Yoni”测验来评估被试的认知和情感心理理论。研究结果发现:(1) 长期从事舞蹈学习和训练的大学生,心理理论能力更强。(2) 普通高校大学生在观看短暂舞蹈视频后,跟对照组相比,认知和情感心理理论都有所提升。本研究揭示了舞蹈经验与心理理论之间的关系,并讨论了通过舞蹈训练提升心理理论的可能性。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员工的生命意义与隐性缺勤: 生育状况的调节作用
    心理技术与应用. 2017 (3):  146-153.  DOI: 10.16842/j.cnki.issn2095-5588.2017.03.003
    摘要 ( 389 )   PDF(pc)(598KB) ( 1168 )   收藏
    隐性缺勤是指员工看似在工作,但是由于疾病或其他原因无法完成工作职能。因此,隐性缺勤往往会给组织带来巨大的损失。研究旨在探讨生命意义对隐性缺勤的影响,以及生育状况对二者的调节作用,从而为探索组织绩效提升策略提供帮助。通过对某国有建筑研究院的432名员工进行调查,结果发现:(1)生命意义对隐性缺勤具有负向预测作用;(2)生育状况对生命意义与隐性缺勤的关系起调节作用,对于未生育员工,生命意义对隐性缺勤具有十分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而已生育员工的生命意义对隐性缺勤水平的影响较小。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大学生领悟社会支持和感恩在尽责性和心理幸福感间的序列中介作用
    心理技术与应用. 2017 (3):  154-159.  DOI: 10.16842/j.cnki.issn2095-5588.2017.03.004
    摘要 ( 355 )   PDF(pc)(582KB) ( 1737 )   收藏
    本研究采用测量法以538名大学生为被试探讨了尽责性与心理幸福感的关系,以及领悟社会支持、感恩在其中的中介作用。结果发现:(1)尽责性预示着更多的领悟社会支持,更高的感恩水平和心理幸福感水平;(2)领悟社会支持和感恩在尽责性和心理幸福感之间起序列中介作用。因此,本研究揭示了领悟社会支持和感恩在尽责性预测心理幸福感中的重要作用。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大学生恋爱冲突对恋爱关系质量的影响:冲突解决模式的调节作用
    心理技术与应用. 2017 (3):  160-168.  DOI: 10.16842/j.cnki.issn2095-5588.2017.03.005
    摘要 ( 572 )   PDF(pc)(601KB) ( 1572 )   收藏
    采用分层整群取样对319名恋爱中的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发现,大学生恋爱冲突总体水平较低,关系质量较高,冲突解决模式较积极;恋爱冲突、相互回避和要求-回避模式与恋爱关系质量均呈显著负相关,建设性沟通模式与恋爱关系质量呈显著正相关;建设性沟通模式在恋爱冲突影响恋爱关系质量的过程中起调节作用。因此, 降低恋爱冲突对恋爱关系质量的消极影响的有效途径之一,便是提升恋人间的建设性沟通水平。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苏南地区大学生就业质量:自我效能与职业期望的影响
    心理技术与应用. 2017 (3):  169-174.  DOI: 10.16842/j.cnki.issn2095-5588.2017.03.006
    摘要 ( 502 )   PDF(pc)(538KB) ( 1302 )   收藏
    探讨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如何受职业决策自我效能和职业期望的影响。对来自苏州、无锡、常州的408名高校毕业生施测就业质量问卷、职业期望量表、职业决策自我效能量表。结果发现:(1)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职业决策自我效能、职业期望和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质量显著正相关。(2)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职业期望在职业决策自我效能和就业质量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结论:职业决策自我效能不仅能直接对就业质量产生影响,更可以通过职业期望对就业质量产生影响。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感恩表达的作用与机制
    心理技术与应用. 2017 (3):  175-180.  DOI: 10.16842/j.cnki.issn2095-5588.2017.03.007
    摘要 ( 669 )   PDF(pc)(558KB) ( 1469 )   收藏
    感恩是积极心理学中最重要的积极品质之一。早期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感恩的概念、测量方式以及感恩对于其他心理(如幸福感)和行为的影响以及感恩的干预措施。与之前将感恩作为一种情感体验不同,近年来的研究开始关注感恩的行为层面——感恩表达的积极作用。这一视角有助于将施助者和受惠者作为一个二元关系体来考察其互动关系。研究发现,感恩表达不仅能提高双方的心理健康水平,还有利于提升双方人际关系质量,以及增加亲社会行为发生的可能性,然而其作用机制存在差异。本文将从感恩表达出发,来说明感恩表达与心理健康、人际关系和亲社会行为的关系及作用机制。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择偶复制的影响因素及心理机制
    心理技术与应用. 2017 (3):  181-189.  DOI: 10.16842/j.cnki.issn2095-5588.2017.03.008
    摘要 ( 537 )   PDF(pc)(670KB) ( 644 )   收藏
    择偶复制是个体在选择配偶时,对于异性的评价会受到同性别他人影响的一种现象。当潜在配偶价值的有关信息不足时,个体倾向于使用择偶复制策略来做出判断。择偶复制的影响因素主要有性别、年龄、吸引力、性格等等,其心理机制包括社会学习理论和公共信息理论。未来的研究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 一是探索中国文化背景下的择偶复制特点,以及进行多文化背景下的比较研究;二是采用fMRI技术和EEG技术来探索择偶复制的年龄效应;三是呈现真实的相亲互动或让被试进入真实的择偶场景以提高生态效度。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