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19年, 第7卷, 第5期 刊出日期:2019-05-01 上一期    下一期
    本期栏目:
    “心理学研究的新模式与新方法”专题简介
    心理技术与应用. 2019 (5):  257-257. 
    摘要 ( 305 )   PDF(pc)(615KB) ( 169 )   收藏
    专题主持:吕小康,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社会心理学系副教授、应用心理专业硕士(MAP)中心负责人,目前主要从事医患关系的跨学科研究及R语言数据分析的教学与应用实践。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等国家及省部级项目多项,出版有《R语言统计学基础》(2017)、 《社会转型与规则变迁: 潜规则盛行的社会学阐释》(2012)等多部教材与专著, 在《心理学报》《心理科学进展》《心理科学》《社会学研究》 《社会》 等刊物上发表论文30多篇。当下,关于人类心理与行为的各类学科发展日新月异,学科交叉日益深入,研究数据的类型、性质和体量都较传统研究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这就对心理学的研究模式、方法应用和人才培养提出了全新的挑战。为此,本期专题特邀请美国、德国、荷兰及国内的心理及行为科学各研究领域的青年研究者,以“心理学研究的新模式与新方法”为主题展开网络虚拟圆桌对话,并就相关主题撰写专题文章,以期引起学界的回应与批评,共同推进心理学实证研究和教育模式的改进。在三个网络虚拟圆桌对话发言中,发言者分别就未来心理学本科教育阶段的数据分析入门课程、心理研究方法课程的体系与内容,以及多中心合作研究模式在心理学和脑科学研究中的应用提出了相应建议。我们认为,在本科阶段的课程设置中,可以“心理学数据分析方法课程体系”整合原来的“心理统计学课程体系”,强化基于开源统计和编程实践的文本数据分析和数据可视化技术在数据分析与培训过程中的地位;提倡将预注册的重复实验纳入心理学研究方法的课程,帮助学生完整地体验和学习当前国际心理学界主流的研究过程,增强学生的科研参与感并提升其科研能力;倡导研究者充分利用共享数据库和社交网络进行多中心合作,推进透明、开放、可重复的心理与脑科学研究。在四篇专题文章中,研究者分别就随机化检验、统计检验力、效应量置信区间的计算原理和软件操作进行了详细阐述与操作示例,同时就多中心合作的优势、模式和国内外相关项目进行了全面的介绍。我们希望通过对这些统计方法、软件应用和合作理念的介绍,更好地推进国内心理学研究方法与实践应用的开源化、可重复化和国际化趋势,也欢迎心理学领域的研究者和青年学子就相关主题提出批评与建议。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虚拟圆桌会议发言主持人语
    心理技术与应用. 2019 (5):  258-258. 
    摘要 ( 339 )   PDF(pc)(315KB) ( 126 )   收藏
    计算机软件的发展和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已经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社会的面貌与人类行为的方式。与此对应,心理学对人类心理与行为的研究模式与分析工具也会随之发生变化。目前,以R和Python为代表的开源软件已经逐步在数据分析领域崛起,甚至在某些领域开始取代了传统商用统计软件的位置,如何借助其优势优化心理学的数据分析课程体系,值得进一步关注;同时,心理学研究的可重复性也一再受到学界和公众的拷问,如何积极应对并从源头上树立可重复研究的科研意识,需要心理学工作者认真思考;此外,通过互联网开展跨学科、跨国别的大规模合作,已经逐渐成为心理学与脑科学领域的一个流行趋势,因此如何进行多中心的团队研究协作,非常值得研究者、尤其是青年学子认真思考。本期的三个发言,将对上述三个主题展开讨论。其中的某些观点或许称不上完全正确,但若能引发同行的共鸣或讨论,也可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心理学研究的进一步深入。欢迎学界前辈与同行积极评议指正。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建设面向新时代的心理学数据分析入门课程体系
    吕小康
    心理技术与应用. 2019 (5):  259-260. 
    摘要 ( 444 )   PDF(pc)(421KB) ( 484 )   收藏
    我目前的主要兴趣点在于入门阶段的心理统计教育与应用。在当下的心理学人才教育模式下,本科阶段的心理学数据分析类课程基本由三大类完成:一是基础的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二是专门的心理统计学,三是与心理统计学相匹配的计算机统计软件操作(主流是SPSS);在研究生阶段,随着学科分工的精细化,会有更多元的选择。实际操作中,部分本科院校没有设立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学生通常在心理统计学课程中完成对基础概率论知识和统计学知识的掌握,然后再开始学习相关的SPSS软件操作。基本上而言,本科阶段的数据分析课程可能就等价于心理统计学课程,而心理统计学的软件操作课程,在一开始又几乎等价于SPSS操作课程。我认为这一现状可能并不是最合理的,这对学习心理学的学生建立更为全面、灵活和面向新时代的数据分析思维并不是最有利的。以下是具体意见与建议。首先,数据分析课程不能简单地归结为心理统计学课程。目前,关于“数据科学”(data science)与统计学是否是同一学科,可能还有争议。我个人的观点倾向于认为数据科学是更具包容性的学科概念与学科群,而传统统计学(主要由经典的描述性统计和推论性统计两部分构成)则是其中的一个子学科。其主要区别就在于传统统计学处理的“数据”类型与方式,已经很难包容当下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产生的各种非结构化、文本化、语音化、影像化的数据,这些数据往往需要借助于其他方法的先期处理的流程,才能最终进入到“统计学”处理的流程。就目前的发展来说,文本数据的获取和分析,已经是计算机领域相对成熟和非常热门的领域,也在心理学研究中有了诸多应用。但无论心理统计学还是概率论与数理统计,都无法将其很好地容纳进其知识体系中,因而需要新设立相关的课程加以补充,以便在一开始就拓宽学生对于“数据”的视野,给予其更丰富的选择与可能性。这不是要取代心理统计学,而是在坚持统计学教学的同时,增加“非统计学的”、更为计算机化的数据分析课程。其次,心理学的入门数据分析课程教学不应当过分依赖SPSS之类的统计软件。在国内心理学界,SPSS软件目前仍处于“事实性垄断”的数据分析地位,这可能与这一软件较早得以引入国内学界有关。SPSS本身是一个优秀的商业软件,选择它作为分析软件本身是无可厚非的。问题在于两个方面。第一,国内目前的版权意识较差,许多机构和个人使用的并非是正版的SPSS软件,因其无力或无意支付相关费用。这种对于知识产权保护的漠视在过去可能有很多人认为是无伤大雅的,但随着版权意识的增强、尤其是最近类似“中兴事件”引发的声誉危机,实际上也间接给心理学研究者敲响警钟。作为知识的生产者和传播者,心理学研究者和教师应当首先做出表率,以身作则,系统性地退出盗版软件的使用过程。好在现在像R、Python之类的开源统计已经很多,稍加学习和适应,并不难完成使用习惯的转化。第二,SPSS主要用于处理数值数据,对于文本数据、影像数据的处理并非其长处,其数据可视化的功能也较弱,而这些正是新时代的研究者所要大量应对的实际数据与需求。相反,Python在大数据文本的获取、分词与加工方面有优势,R在可视化方面则是其强项,且其可选用的数据处理包更新速度快,可以做到优势互补。鉴于此,这里提出如下建议,供国内同行参考和批评。第一,在本科阶段的课程设置中,以“心理学数据分析方法课程体系”整合原来的“心理统计学课程体系”,加强计算机数据分析技术与思维的培训。此课程体系的具体内容可包括计算机技术操作课程(不是作为各高校基础课程的C++之类课程,而是专门面向数据分析的计算机课程)、心理统计学课程和心理测量学课程。此部分的计算机类课程包括两种类型。一是讲解数据结构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可设立一定的操作细则,与高校目前通行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建立学分转换关系。此类计算机课程与后两个课程之间未必是先后关系(如先上心理统计学、再上计算机操作课程),而可以是并行的。因为许多计算机操作技能的培训本质上与统计学无关,而更多地强调编程化思维和批量化处理的意识。可选定一些常见的通用语言作为备选的授课软件(如R或Python,按各学校师资力量自行选择)。二是适用于心理学专业的统计软件分析操作课程,这部分需要学生在掌握统计学和测量学知识后再行安排。建议统一采用开源软件作为授课软件,避免可能存在的版权纠纷隐患,同时减轻高校、研究者和学生的经济负担。第二,强化文本数据分析和数据可视化技术在数据分析与培训过程中的地位。传统数据分析多以结构性的数值型数据为分析对象,虽然模型可能较为复杂,但实质上不能很好地处理现实世界产生的多维度、多类型数据。文本、尤其是文字文本作为人类心理与行为的重要表现形式,其分析模式与经典统计学存在较多差异性,有必要单独作为一个模块加以强调和训练。此外,传统数据分析过程存在“重数字轻图示”的做法,实际上图形在数据分析过程中占有独特的地位,不论是面对小数据还是大数据,在很多时候图形都可更为方便地呈现数字量度无法直观呈现的信息。同时,它也是诸多文本分析方法所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此外,可视化技术本身也具有非常广阔的商业前景,对于拓展心理学学生的就业方向也可有所帮助。第三,弱化“心理统计学”小学科提法、增强“大统计学”的提法,明确统计方法为心理学研究服务的工具化定位而非学科化定位,同时增加当下统计学及心理学研究中的部分常见内容。个人以为“心理统计学”不宜作为一个子学科而存在,因为实际上只适用于心理学的统计方法很少,尤其是在入门领域,所讲授的内容只不过是基础的入门统计学的内容。这些内容其实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没有必要强调心理学的独特性,反而更应强调方法本身的通用性,从而培养学生更为宽阔的统计学视野,为将来可能从事的多元化的研究方向或工作岗位奠定基础。同时,国内现行的入门心理统计学对基于随机化分布的抽样分布知识、对于功效与效应量估算的内容、对可重复的量化标准等方面的当代统计学和实证研究中经常遇到的内容还介绍甚少,有必要加以补充。为此,还有必要重新组织教学科研力量撰写入门的、面向心理学专业的统计学教材,但这并不一定要冠以“心理统计学”的名称,避免让人误解为是一门子学科。当然,以上观点是否正确、在实际中应当如何操作,还需要进一步的讨论与厘清。这里不揣冒昧,斗胆献言,以便抛砖引玉,希望能够引发学界同行的认真思考与批判回应。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将预注册的重复实验纳入心理学研究方法的课程
    胡传鹏
    心理技术与应用. 2019 (5):  261-262. 
    摘要 ( 534 )   PDF(pc)(656KB) ( 668 )   收藏
    心理学界的可重复性问题是近年来的一个热点。从2011年到2016年,国际心理学界对可重复性问题的认识大致经历了暴露问题、否认/争论、接受和应对几个阶段。2011年到2012年间集中爆发了Bem的超感知觉研究、Stapel长期学术造假和老年启动(elderly priming)重复失败等几个重大的事件。这些事件的集中爆发,将严重的重复危机暴露在心理学家的面前,成为了国际心理学界关注的热点问题。2013~2014年期间,不少期刊组织了专刊对可重复性问题进行了讨论,各种学术会议上也出现了相应的专题讨论。这一阶段中,主要讨论点在于:心理学研究中是否存在“可重复危机”?已经发现的重复失败问题是特殊现象还是心理学研究的常见现象?2015年开放科学合作组(Open Science Collobration)在《科学》杂志上发表的《对心理科学中可重复性的估计(Estimating the reproducibility of psychological science)》,发现2008年发表在《人格与社会心理学杂志(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实验心理学杂志:学习、记忆与认识(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Learning, Memory, and Cognition)》和《心理科学(Psychological Science)》三个杂志上的100篇文章的可重复性大约为39%,该文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与此同时,美国心理科学协会(Association of Psychological Sciences,APS)也组织了预注册的重复报告(Registered Replication Reports, RRR),这些规范的、大规模的重复也发现了许多重要的研究无法重复。这些重复研究使得心理学研究者不得不接受一个事实:心理学中不可重复的研究,可能不是少数,而是很常见的。2016年开始,国际同行们开始更加认真地讨论如何应对可重复危机,包括在讨论可重复性危机时的语气(tone)的问题、如何开放数据、材料等。同一时间,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使用开放科学框架(Open Science Framework, OSF), 越来越多的杂志开始采用透明开放的用稿政策, 包括《自然》与《科学》。从某种程度上讲,将直接重复研究当作是“不具有创新”“没有意义”的工作,可能正是心理学研究可重复性不高的原因之一。由于直接重复验证工作的缺乏,心理学的理论与假设既不会被证实也不会被否定,变成了不死的“僵尸”理论(Ferguson & Heene, 2012)。正是如此,最近Zwaan等人(2018)在《行为与脑科学(Behavior and Brain Science)》上撰文,指出直接重复实验应该成为心理学的主流。从以上对可重复性问题的简单回顾中可以看出,可重复危机已经给国际心理学界带来了许多新的变化,其中有许多变化直接与论文发表的政策相关,包括鼓励直接重复研究。国内心理学界也出现了可喜的变化:《心理学报》开始加强对可重复性的关注,对《作者自检报告》进行了修改。值得注意的是,可重复性虽然是检验科学的黄金标准,但在本科生与研究生的学术训练中却极少。在当前背景,将重复实验作为培养学生一部分,可加强本科生和研究生对可重复性的理解,例如,将预注册的直接重复实验(preregistered direct replication)作为方法课的大作业进行。预注册的直接重复实验可能会带来如下好处:首先,预注册的直接重复实验有助于学生完整地体验和学习当前国际心理学界主流的研究过程。目前,国际心理学界已经对研究各个阶段中可能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应地正确做法进行了充分地讨论,也对如何进行开放透明的研究编写了非常详细的指南(如:https://osf.io/xf6ug/)。但总体而言,进行预注册的研究,对于科研新手来说仍很困难,尤其是研究假设与数据分析部分。但直接重复实验却能够克服这部分问题:直接重复实验有明确的实验假设与数据分析方案(包括统计方法、数据排除标准等),能够相对容易进行预注册(Preregistration)、数据收集和数据分析。数据收集与分析中,学生能比较原实验与当前重复实验的差别,有助于学生理解原实验的结果与结论。此外,将直接重复实验数据进行公开,学生能够体验数据公开的细节,学习到如何公开数据。因此,通过预注册的重复实验训练,学生能够完整地经历整个研究过程(图1),对心理学的实验建立地更加宏观和完整的印象,为今后的科研打下基础。其次,注册的直接重复实验,可能用来重新检验一些重要的研究假设。由于心理学研究中的效应量本来就比较小(社会心理学的效应量中值约为相关系数r=0.2左右),因此,直接重复实验检验一些重要的研究假设是非常好的机会。假如多个学校的学生同时重复一个重要的实验,这将能够获得大量的重复数据,从而能够使用具有较强的统计检验力的实验来检验一些重要的研究假设。如果重复成功,则为原研究提供了新证据;如果重复失败,则可能否定原理论,迫使研究者反思重复失败的原因,并设计新实验来进行验证,避免了心理学中的“僵尸”理论。再次,注册的直接重复实验可以在正式的期刊上发表,增强学生参与感。由于直接重复实验受到了心理学界的重视,而预注册又是保证重复实验的一个重要手段,因此预注册的重复实验已经被许多心理学期刊所接受,包括顶级杂志如《心理科学(Psychological Science)》。因此,通过预注册实验,老师可以组织学生将结果进行组合,将合格的数据写成报告,在正式期刊上发表。通常,参与数据收集过程的学生均可以作为共同作者,因此,这将有助于增强学生的科研参与感,提高学生对科研的兴趣。以上几点优势,已经体现在欧洲的合作性重复与教育项目(Collaborative Replication and Education Project, CREP)中。CREP是欧洲心理学家联合起来进行的,通过集中资源来进行重复实验以培养本科生科研能力的项目。该项目中,研究者邀请本科生从事先准备的实验名单中选择出一个进行重复。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团队科学研究方法在可重复的心理与脑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孔祥祯
    心理技术与应用. 2019 (5):  263-265. 
    摘要 ( 323 )   PDF(pc)(463KB) ( 492 )   收藏
    近年来,研究结果的可重复性问题在多个领域引起了广泛关注。然而,在心理与脑科学领域中导致一些研究结果不可重复的原因是复杂的。例如,研究对象、研究范式和研究变量的复杂性、出版偏见(publication bias)等都会导致研究结果的不可重复。鉴于这些复杂的因素,我们很难明确一些研究结果不可重复的具体原因:可能是小样本研究导致效应量被高估,也可能是重复实验与原实验不同群体样本导致数据偏差,还可能是研究过程中存在有意或无意的有问题做法。目前,开展可重复的心理与脑科学研究已经被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所重视和推崇,并逐渐成为新的趋势。针对如何开展可重复的研究,一些研究者从方法学和实践的角度进行了诸多讨论,如数据采集前的样本预估、研究预注册(preregistration)、阴性结果发表、数据共享等。这里笔者主要结合自己的研究经历,就团队合作研究方法(team science)在开展可重复研究中的应用和可能的挑战做一些分享。笔者的研究兴趣是基于大样本、多模态和多尺度数据的脑结构和功能的个体差异研究。目前主要的研究问题是语言脑功能网络和脑偏侧化,其中研究课题涉及到的团队合作研究主要有以下两种模式:“学科内合作”和“学科间合作”。第一,学科内合作。学科内合作的一个典型例子是,主要研究者提出感兴趣的研究问题,然后联系多个同行开展研究:在数据采集前,合作者通常首先就研究开展的流程达成一些共识,以确定实验开展所遵循的标准;之后合作者独立开展数据采集和数据预处理,最后通过适当的方式将多个数据集融合在一起进行汇总分析。这种多中心合作的研究模式和“众包”(crowdsourcing)的概念类似。在这种情况下,由于样本量大,同时可以尽量避免单一研究者的可疑操纵,基于这一研究模式得到的结论往往更稳定可信。比如,最近笔者发起并参与了一项国际多中心合作项目:该项目针对刻画脑结构的不对称性这一问题,通过多中心合作的方式,收集到来自全球99个脑皮层结构影像数据集,总样本超过17000名被试。该研究刻画了人脑结构的不对称性,同时考察了一些有趣的个体差异及遗传因素,研究结果可以为今后关于脑半球功能特异性的结构基础,以及人脑半球不对称性的遗传基础的研究提供参考信息(Kong et al., 2018)。该研究最近发表在《美国科学院院刊》上,一个重要的亮点就是多中心合作的研究模式。第二,学科间合作。心理与脑科学研究往往可以采用多种测量手段和不同的统计方法。一方面可以从多个视角对研究问题进行全面系统地考察,同时可以在不同维度进行相互验证,确保研究结论的可靠性。比如,对语言能力个体差异的研究,可以采用主观的自我报告,也可以采用客观的行为测量;同时,考虑到语言脑网络与语言能力表现之间的潜在关联,也可以采用结构和功能磁共振成像等脑成像手段,甚至基因表型和基因表达等遗传相关的测量对语言能力的个体差异进行刻画。因此,为了更全面系统地刻画在认知能力上的个体差异,可能需要心理学、脑影像学、遗传学和生物信息学等多个领域同行之间的合作。上述两种方式的合作都有助于获取更可靠的研究结果。这里的讨论主要围绕“学科内合作”,即针对同一感兴趣问题,多个同行一起开展的多中心数据采集和汇总研究。该研究模式在累积数据量,提高统计效力,提高研究结果的可重复性,提高研究结论的可推广性和探索效应的异质性等方面具有极大的优势,也因此得到了越来越多研究者的青睐和推崇。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实验数据的随机化检验及R语言实现
    吕小康, 付英涛
    心理技术与应用. 2019 (5):  266-275.  DOI: 10.16842/j.cnki.issn2095-5588.2019.05.001
    摘要 ( 1270 )   PDF(pc)(1529KB) ( 886 )   收藏
    随机化检验是基于实验中对实验处理的随机化分配,通过计算所有可能分配方法的结果得出某一统计量的随机化分布,并据此进行实验效应是否存在的统计推断。相较基于从某一总体中进行重复随机抽样而得到抽样分布推论模式,随机化检验不需要正态总体假定,尤其适合样本数据存在明显离群值或小样本情形,更适合作为随机化实验的推论框架。借助免费开源的R软件及相关软件包已能快速实现双处理组和多处理组均值差比较及其他统计量比较的随机化检验,但在心理统计教育与应用中还需进一步推广。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统计检验力的分析流程与多层模型示例
    赵 礼, 王 晖
    心理技术与应用. 2019 (5):  276-283.  DOI: 10.16842/j.cnki.issn2095-5588.2019.05.002
    摘要 ( 611 )   PDF(pc)(665KB) ( 971 )   收藏
    影响统计检验力的因素包括研究设计因素、研究工具因素和统计学因素。统计检验力分析是实验设计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先验统计检验力分析可以帮助研究者在实验开始之前确定样本量以节约人力物力;后验统计检验力分析可以在研究完成之后帮助研究者审视研究效力,为后续研究提供帮助。当研究问题或实验设计较为复杂时,可借助Optimal Design设计多阶层统计检验力分析。建议在本科及研究生阶段重视统计检验力分析的教学,在科研中注重统计检验力分析的应用,以优化实验设计并增加研究结果的可靠性。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效应量置信区间的原理及其实现
    王 珺, 宋琼雅, 许岳培, 贾彬彬, 胡传鹏,
    心理技术与应用. 2019 (5):  284-296.  DOI: 10.16842/j.cnki.issn2095-5588.2019.05.003
    摘要 ( 1765 )   PDF(pc)(1131KB) ( 1206 )   收藏
    在心理学可重复危机的背景之下,报告效应量及其置信区间正逐渐成为主流心理学界所要求的新标准,但是研究者可能对效应量的置信区间缺乏足够的理解。为增强研究者对效应量置信区间的理解及应用,本文介绍了心理学研究中最常用的效应量指标——Cohen's d与η2——置信区间的基本原理,即在备择假设(H1)为真时,需要通过迭代估计的方式来估计相应非中心分布的非中心分布参数,从而构建Cohen's d与η2的置信区间。其中Cohen's d对应的是非中心t分布;而η2对应的则是非中心F分布。使用现有的计算机程序,能够对Cohens d与η2的置信区间进行计算,例如 R与JASP,本文对此进行了分别展示。报告效应量置信区间不仅有助于研究者更好地进行统计推断,也有利于整个科学界知识的积累,因此本文介绍的方法对研究者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多中心合作和可重复的心理与脑科学研究
    孔祥祯
    心理技术与应用. 2019 (5):  297-304.  DOI: 10.16842/j.cnki.issn2095-5588.2019.05.004
    摘要 ( 461 )   PDF(pc)(993KB) ( 545 )   收藏
    心理与脑科学研究结果的可重复性问题近年来备受关注。这一问题的根源一般被认为有两个方面:客观存在的方法学问题和研究者有意或无意的可疑研究操纵。开展可重复的心理与脑科学研究已经为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所接受和推崇,正在成为新的趋势。本文从多中心合作的视角,就多中心合作研究模式在开展可重复的心理与脑科学研究中的应用和发展,以及应用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展开讨论。希望国内心理与脑科学同行,尤其是年轻研究者加强多中心合作研究相关的方法学训练,以更开放的心态联合起来,开展稳健、可重复的心理与脑科学研究。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生命故事范式的中职生自我同一性叙事建构特点研究
    陈雨曦
    心理技术与应用. 2019 (5):  305-312.  DOI: 10.16842/j.cnki.issn2095-5588.2019.05.005
    摘要 ( 315 )   PDF(pc)(781KB) ( 628 )   收藏
    叙事以讲故事为主,它贯穿着个体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为自我同一性的形成过程提供了一套合理且完善的理论体系。本研究基于生命故事研究范式,采用生命故事访谈技术,对75名不同自我同一性地位的中职生展开了叙事特点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中职生的整体叙事建构水平较低,城市、农村生源地的学生在叙事主题上存在显著差异;(2)不同自我同一性地位的中职生叙事建构特点存在差异,叙说基调与自我成长水平差异显著。自我同一性水平越高,叙事基调更积极且自我成长水平更高。结论:中职生自我同一性水平越高的个体,生命故事叙说基调更加积极且更能从故事中反思自我,获得有关自我的积极发展与成长。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工作沉浸的国内研究现状: 概念、前因及后果
    代 宝, 罗 蕊
    心理技术与应用. 2019 (5):  313-320.  DOI: 10.16842/j.cnki.issn2095-5588.2019.05.006
    摘要 ( 505 )   PDF(pc)(557KB) ( 984 )   收藏
    工作沉浸是一种以专注投入、工作享受感和内在工作动机为特征的工作中的短时间的高峰体验。目前,国内关于工作沉浸的研究主要围绕概念的含义、前因及后果三方面展开。工作沉浸的前因包括个体因素(人格与价值观、动机与态度、认知与情感)、工作因素(工作要求与工作资源)以及环境因素(领导行为与方式、群体环境与人际关系、组织氛围与组织变革); 工作沉浸的后果主要有心理性影响后果(认知性影响、情绪性影响、态度性影响)和行为性影响后果(工作绩效、创新行为)。未来国内学者还可以从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的多元化、概念内涵的明晰化以及更多前因及后果变量的验证等方面推进工作沉浸的研究。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