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技术与应用 ›› 2024, Vol. 12 ›› Issue (11): 696-704.

• • 上一篇    

数字时代的“心理庇护所”: 游戏《黑神话: 悟空》中的沉浸式体验与现实逃避

  

  • 出版日期:2024-11-01 发布日期:2024-11-01

Psychological Sanctuaries in the Digital Age: Immersive Experience and Reality Escapism in the Game Black Myth: Wukong

  • Online:2024-11-01 Published:2024-11-01

摘要:

《黑神话: 悟空》作为一款成功的现象级游戏,揭示了沉浸式体验与现实逃避之间复杂的心理学联系。本文首先介绍了诠释沉浸式体验的心理学理论,探讨了现代游戏设计如何通过感官刺激、认知参与和情感共鸣提升玩家的沉浸感。游戏《黑神话: 悟空》通过精细的视觉音效、复杂的叙事结构和深度的角色扮演,成功构建出一个高度沉浸的虚拟世界,满足了玩家的心理需求。随后,本文讨论了沉浸式体验作为“心理庇护所”,可以帮助玩家暂时逃避现实中的压力与焦虑,但同时也可能引发心理依赖和社会功能退化。最后,本文进一步探讨了沉浸式体验对于个体心理健康和社会文化的双重影响,分析了其积极与消极作用,并且对于为未来的游戏设计和心理健康干预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 沉浸式体验, 现实逃避, 心理依赖, 游戏心理学

Abstract:

Black Myth: Wukong, as a  successful phenomenal game, reveals the complex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s between immersive experience and reality escapism. This paper first introduces the psychological theories of immersive experience, exploring how modern game design enhances players' immersion through sensory stimulation, cognitive engagement, and emotional resonance. Using the game Black Myth: Wukong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analyzes how the game creates a highly immersive virtual world through meticulous visual and sound effects, complex narrative structures, and deep role-playing, effectively satisfying players' psychological needs. This paper then discusses how immersive experiences, as psychological sanctuaries, help players temporarily escape from real-life pressures and anxieties, while also potentially leading to psychological dependence and the deterioration of social functioning. Finally, this paper delves into the dual impact of immersive experience on individual mental health and societal culture, analyzing both their positive and negative effects, and offers suggestions for future game design and mental health interventions.

Key words: immersive experience, reality escapism, psychological dependence, game psychology

中图分类号: 

  • B849
[1] 陈衍 谢雨峰 赵萤辉 张贵玲 战小林 . 自我-群体决策对象和分配方式影响合作公平评价的ERP研究 [J]. 心理技术与应用, 2024, 12(12): 723-734.
[2] 衡书鹏 郑丹凤. 视频游戏对执行功能的影响 [J]. 心理技术与应用, 2024, 12(12): 750-763.
[3] 毕艺菲 冯利 彭丽婷 杜秀芳. 人机协同背景下建议来源和建议寻求动机对建议采纳的影响 [J]. 心理技术与应用, 2024, 12(12): 705-712.
[4] 史咏衡 赵玉芳 赵超然 宫文卓 徐子媛. 弹幕内容对虚拟社区感的影响 [J]. 心理技术与应用, 2024, 12(12): 713-722.
[5] 鲍晨烨. 从理论到课堂实践的创新探索——评《具身教育心理学:从镜像神经元到心智化课堂》 [J]. 心理技术与应用, 2024, 12(12): 764-768.
[6] 朱栓蔚 林苹 路红. 不同类型的亲社会动机与受助者获益对亲社会名声的影响 [J]. 心理技术与应用, 2024, 12(11): 641-654.
[7] 毛林江 苗爽 张绍贞 曾钊滢 苏文亮. 提前告知能否改善低头行为的印象评价——面子威胁和感知关系贬值的链式中介作用[J]. 心理技术与应用, 0, (): 599-608.
[8] 毛林江 苗爽 张绍贞 曾钊滢 苏文亮. 提前告知能否改善低头行为的印象评价——面子威胁和感知关系贬值的链式中介作用 [J]. 心理技术与应用, 2024, 12(10): 599-608.
[9] 陈浩 邹雨含. 儒家文化对“招娣弟”命名偏好的影响:宗族文化之外的新视角 [J]. 心理技术与应用, 2024, 12(10): 577-586.
[10] 冯利 渠亚明 杜冰 王鑫文 杜秀芳. 建议来源和归因类型对犯错后的代理平台惩罚欲的影响 [J]. 心理技术与应用, 2024, 12(10): 587-598.
[11] 施民阳 郭宸玮 李明昊 赵娜. 感知经济流动性对个体跨期决策的影响:稀缺感的调节作用 [J]. 心理技术与应用, 2024, 12(9): 527-539.
[12] 苗浩飞 王经晖 苗秀影 薛世亮 迟立忠. 游戏自我调节的测量及其与电竞专长的关系 [J]. 心理技术与应用, 2024, 12(8): 457-468.
[13] 周星辰 朱磊. 面孔识别概率估计中的自我中心偏见 [J]. 心理技术与应用, 2024, 12(8): 449-456.
[14] 王艳丽 王康. 社会经济地位与政府信任的关系:一项交叉滞后分析 [J]. 心理技术与应用, 2024, 12(7): 385-390.
[15] 何肖依 贾淑怡 李敬荣 傅晓琪 徐安妮 赵然. 疼痛者社会经济地位对他人认知共情的影响 [J]. 心理技术与应用, 2024, 12(7): 391-402.
Viewed
Full text


Abstract

Cited

  Shared   
  Discussed   
[1] 辛自强, 张红川, 孙铃, 于泳红, 辛志勇. 财经素养的内涵与三元结构[J]. 心理技术与应用, 2018, 6(8): 450 -458 .
[2] 孙 铃, 宋晓星, 周战强, 孟祥轶, 辛自强. 财经知识的概念、结构和测量[J]. 心理技术与应用, 2018, 6(8): 459 -464 .
[3] 张红川, 苏 凇, 吕杰妤, 张 梅, 辛自强. 基于理性决策的财经能力:概念、结构与测量[J]. 心理技术与应用, 2018, 6(8): 465 -471 .
[4] 张晶晶, 余真真, 田 浩. 亲环境行为的情理整合模型:生态情感卷入的作用[J]. 心理技术与应用, 2018, 6(8): 484 -492 .
[5] 余习德, 鲁 成, 高定国. 时间流逝感与时间观、人格之间的关系研究[J]. 心理技术与应用, 2018, 6(8): 493 -502 .
[6] 韦 晓, 兰继军. 近10年我国心理学研究现状与趋势分析——以第14~19届全国心理学大会论文分布为例[J]. 心理技术与应用, 2018, 6(8): 503 -512 .
[7] 辛志勇, 于泳红, 辛自强. 财经价值观研究进展及其概念结构分析[J]. 心理技术与应用, 2018, 6(8): 472 -483 .
[8] 刘洋, 刘筱萌, 李爽怡, 万造君, 苑媛. 家长式领导对工作满意度的影响:上下级关系的中介作用[J]. 心理技术与应用, 2018, 6(9): 513 -521 .
[9] 陈必忠. 社交网站积极自我呈现与主观幸福感:多重中介模型[J]. 心理技术与应用, 2018, 6(9): 528 -536 .
[10] 韩 璞, 张 凤, 雷秀雅. 不同自我权力感知儿童的学校动力绘画特征[J]. 心理技术与应用, 2018, 6(9): 522 -5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