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现实生活中,违反规则事例时有发生。来自心理学、行为经济学等领域的研究发现,违规会影响人们的知觉与判断,并导致社会不期望行为和自利行为等。三种机制可以解释违规后的心理与行为效应:认知机制解释人们对规则违反的认知过程与主动适应,社会影响机制强调他人与社会规范对违规行为的影响,而社会学习机制则强调社会学习策略以及强化在单次或多次违反中的作用。未来研究需进一步整合理论,深入挖掘规则违反的认知机制,揭示规则违反后社会影响和学习的动态特征,以及提高实验研究的外在效度。
[1] | 姚佳雯 丁芳. 第三方利他行为:“惩罚”与“补偿” [J]. 心理技术与应用, 2023, 11(2): 117-128. |
[2] | 王婧怡, 张珊珊. 互动不公情境下的第三方惩罚:道德愤怒的中介模型[J]. 心理技术与应用, 2020, 8(5): 298-304. |
[3] | 陆兆甜 程亚华 张 锋. 人际地位对领导者惩罚动机的影响: 信任感的中介作用[J]. 心理技术与应用, 2020, 8(11): 649-. |
[4] | 曾康琳, 李 燕, 孙圣涛. 第三方惩罚研究现状与展望[J]. 心理技术与应用, 2019, 7(8): 495-503. |
[5] | . 大学生自主学习策略对学习绩效的影响:学习动机的调节作用[J]. 心理技术与应用, 2017, 5(2): 89-98. |
[6] | . 道德解脱与惩罚知觉对幼儿教师职业伦理决策的影响[J]. 心理技术与应用, 2017, 5(12): 736-745. |
[7] | . 自我建构类型对利他惩罚的影响[J]. 心理技术与应用, 2016, 4(10): 616-62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