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通过梳理近十年的相关文献,从生理、个体心理和社会环境三方面分析女性在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Science, Technology,Engineering, Mathematics, STEM)领域的低参与度和高流失率现象的成因。生理因素主要是大脑结构和性激素的作用;心理因素是自我效能感、认知能力以及STEM兴趣的性别差异;社会环境因素则涉及性别刻板印象、家庭和学校的影响。目前的干预研究主要探究了学校、家庭和社会媒体消除性别刻板印象和提升STEM兴趣的相关教育干预措施的效果。未来研究应聚焦于拓展研究视野至STEM新兴领域、加强本土化研究、开展干预研究并评估其长期效果。
[1] | 陈佳怡 匡勇苗 王嘉迎 唐甜甜 刘静 颜志强. 性别化食物与食用者性别对个体印象评价的影响 [J]. 心理技术与应用, 2024, 12(6): 357-363. |
[2] | 齐春辉 边盛楠 张振. 大学生自恋与攻击行为的关系:有调节的中介效应分析 [J]. 心理技术与应用, 2023, 11(1): 32-41. |
[3] | 蔡星颖 杨丽娴. 计算机性别刻板印象的分类及成因[J]. 心理技术与应用, 2022, 10(5): 307-317. |
[4] | 王祯. 交叉分类群体的理科性别刻板印象[J]. 心理技术与应用, 2021, 9(4): 236-244. |
[5] | 申奥文, 高雯, 顾娟, 张嘉欣, 于艾卉. 亲子沟通不一致与寄宿青少年的学校适应:两类应对方式不同的中介作用及其性别差异[J]. 心理技术与应用, 2021, 9(3): 180-192. |
[6] | 梁凤华, 翁港风. 中学生关系攻击行为: 道德推脱的预测作用[J]. 心理技术与应用, 2019, 7(3): 149-157. |
[7] | . 性别刻板印象的激活对风险决策的影响[J]. 心理技术与应用, 2018, 6(6): 343-351. |
[8] | 连晓荷, 刘晓红, 郭 成, 滕召军, . 比较思维方式对大学生职业性别刻板印象的影响:外倾性的调节作用[J]. 心理技术与应用, 2018, 6(12): 705-715. |
[9] | . 社交网站使用对大学生自尊的影响:线上好友数量的中介作用和性别的调节作用[J]. 心理技术与应用, 2017, 5(7): 403-412. |
[10] | . 性别刻板印象威胁对幼儿任务难度选择及表现的影响[J]. 心理技术与应用, 2017, 5(2): 99-107. |
[11] | . 自我控制对性别刻板印象的影响[J]. 心理技术与应用, 2016, 4(9): 521-529. |
[12] | . 冲突适应的性别差异[J]. 心理技术与应用, 2016, 4(7): 389-398.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