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25年, 第13卷, 第5期 刊出日期:2025-05-14 上一期   
    本期栏目:
    青少年主观幸福感与心理健康的非线性关系及其阈值效应
    王一鸣, 肖悦婷, 许一涵, 李文辉
    心理技术与应用. 2025 (5):  257-265. 
    摘要 ( 203 )   PDF(pc)(995KB) ( 769 )   收藏
    采用症状自评量表和幸福感指数量表,对初中、高中和大学三个学段共614名青少年开展调查,探讨青少年主观幸福感与心理健康的非线性关系以及阈值效应。结果显示,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总体良好,高中生心理健康水平最低;青少年主观幸福感显著正向预测心理健康;青少年主观幸福感与心理健康各因子之间均为非线性关系;青少年主观幸福感与心理健康各因子间存在阈值效应,且呈现门槛模型和饱和模型的反转效应。研究结果从动态交互的层面说明了青少年主观幸福感与心理健康各因子间存在非线性关系,具体表现为主观幸福感越高,其心理症状越少,心理健康水平越高,但当达到一定阈值时二者关系强度发生变化。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消极情绪与日常创造力的动态关系:自恋特质的影响
    郑雯, 欧阳依芸, 陈琰琦
    心理技术与应用. 2025 (5):  266-276. 
    摘要 ( 137 )   PDF(pc)(935KB) ( 553 )   收藏
    采用日重现法连续追踪了395名被试5天的情绪状态、每日创造力状态与每日创造力行为,并使用分层线性模型分析嵌套数据,探讨了自恋特质在消极情绪与日常创造力关系中的调节作用。结果显示:自恋特质显著预测每日创造力行为;消极情绪对每日创造力状态和行为均具有显著负向影响;自恋特质显著负向调节了消极情绪与每日创造力状态之间的关系。简单斜率分析表明,高自恋个体在消极情绪状态下的创造力状态下降更明显。本研究揭示了情绪状态对日常创造力的动态影响,并深化了对个体特质在情绪–创造力关系中作用机制的理解。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文化背景下接纳和抑制情绪调节策略的心理生理影响
    石冰睿, 王广新
    心理技术与应用. 2025 (5):  277-290. 
    摘要 ( 168 )   PDF(pc)(1156KB) ( 749 )   收藏
    情绪调节策略的效果具有文化特异性,为考察中国大学生群体采用接纳与抑制两种情绪调节策略的差异,将114名大学生随机分为接纳组、抑制组和对照组,在实验的三个阶段分别测量他们的主观情绪反应、心率、呼吸频率和皮肤电导水平。结果显示,抑制组被试在情绪诱发阶段报告的负性情绪显著低于接纳组。尽管接纳组与抑制组被试的生理反应无显著差异,但与对照组相比,抑制组被试的呼吸频率和恢复阶段的心率更低。抑制情绪调节策略能够有效减少负性情绪及生理反应,而接纳情绪调节策略可能增强即时的情绪体验。研究结果强调了文化背景在情绪调节策略效果中的重要作用。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秒回还是延迟回复?期望违背视角下不同响应时效的人际印象差异
    毛林江, 张加佳, 苏文亮
    心理技术与应用. 2025 (5):  291-302. 
    摘要 ( 129 )   PDF(pc)(986KB) ( 405 )   收藏
    移动互联网时代,人们对社交软件信息快速响应的期望变得迫切,秒回和延迟回复可能带来不同的人际效应。然而,现有研究并未对秒回可能产生的人际影响展开系统探讨,也缺乏对不同响应时效的影响机制深入考察。基于期望违背理论,采用实验法考察响应时效与权力关系对人际印象的影响。结果发现:(1)对被回复者而言,秒回会产生积极人际印象评价,延迟回复会产生消极人际印象评价;(2)期望违背在响应时效与人际印象间发挥中介作用;(3)相对于低权力者,被延迟回复的高权力者会产生更高的消极期望违背和更消极的人际印象评价。上述研究发现有助于揭示不同响应时效对人际印象的影响及调节机制,为如何恰当进行线上社交响应提供启示。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非社会性模式偏差厌恶对同性恋偏见的影响
    杨晓莹, 王嘉怡, 朱海燕
    心理技术与应用. 2025 (5):  303-311. 
    摘要 ( 101 )   PDF(pc)(1362KB) ( 312 )   收藏
    非社会性模式偏差厌恶指对违反常规模式刺激的负面情绪反应,而社会性偏差厌恶是对少数群体的消极态度。通过三项研究探讨非社会性模式偏差厌恶对同性恋此类性少数群体偏见的影响及机制。研究1发现,非社会性模式偏差厌恶与同性恋偏见显著正相关;研究2操纵非社会性模式偏差厌恶,发现其显著影响同性恋偏见,社会性偏差厌恶起到了中介作用;研究3表明预测效应受群体规模调节,即同性恋者被设定为少数群体时,个体对其偏见更强。结果表明,非社会性模式偏差厌恶通过激发对少数群体的群体偏见加剧歧视,尤其在少数群体情境中更显著。研究深化了对偏见认知机制的理解,并为干预策略提供理论依据。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双重编码线索中字母类空间- 数字反应编码联合效应的加工机制
    刘佳, 尹月阳, 吴忠林, 任佳雪
    心理技术与应用. 2025 (5):  312-320. 
    摘要 ( 119 )   PDF(pc)(1425KB) ( 276 )   收藏
    为探究字母类空间-数字反应编码联合(Spatial-Numerical Association of Response Codes, SNARC)效应的加工阶段及双重编码线索(言语、视觉)的影响,以大写字母作为实验材料,以字母表为参考系,采用字母顺序判断任务,同时诱发字母类SNARC效应、Stroop效应(发生于语义表征阶段)和Simon效应(发生于反应选择阶段)。结果发现:(1)字母类SNARC效应分别与Stroop效应和Simon效应产生交互作用,这说明基于顺序信息的字母类SNARC效应同时存在于语义表征阶段和反应选择阶段。(2)在言语编码和视觉编码线索的协同作用下,顺序信息能够稳健地诱发字母类SNARC效应。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