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23年, 第11卷, 第7期 刊出日期:2023-07-01 上一期   
    本期栏目:
    “元宇宙心理学”专题简介
    刘燊
    心理技术与应用. 2023 (7):  385-385. 
    摘要 ( 192 )   PDF(pc)(1025KB) ( 333 )   收藏

    专题主持:刘燊

    安徽农业大学心理学系主任、特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社会认知神经科学、青少年社会性发展的基础性研究工作,主持省部级及以上项目六项,出版《心理学研究设计与论文写作》《量子与心智: 联系量子力学与意识的尝试》《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等教材和译著,以第一/通讯作者身份在CSSCI/SSCI/SCI来源期刊发表论文四十余篇,担任frontiers in Psychology的Associate Editor及担任包括Molecular Psychiatry《心理学报》等在内的四十余中国内外知名期刊审稿人,曾入选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墨子杰出青年特资津贴”项目。

    元宇宙是近期科技和融资等领域广泛热议的话题,同时也是学术界较为关注的学术问题。就元宇宙当前的发展态势而言,它必定会给人类文明带来重大变革,将极大地推动由工业文明向智能文明的发展转型。元宇宙所给予的虚拟体验正在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想法、情绪和欲望,改变着记忆、经验和自我认知,打破着真实和幻想之间的界限。

    然而,当前学术界对于元宇宙的讨论更多还是局限于计算机科学、工程、通信、商业、教育等领域,与元宇宙有着不可分割关系的“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混合现实”等却是心理学界经久不衰的研究主题。2021年底,在国内尚无专门基于元宇宙探讨心理学研究工作的现状下,我和博士生柏江竹初步思考了“元宇宙心理学”这一不成熟的话题,并撰写了《虚实相融的“元宇宙+心理学”发展新趋势》一文,发表在《心理技术与应用》。在该文中,我们从教育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和临床心理学这三个具有代表性的心理学领域入手,阐明了“元宇宙”这个概念在心理学界已有的结合实践以及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拙作发表后在一定范围内引起了感兴趣同行的热议,也陆续收到了一些意见和建议。我们多次重新审读全文并深刻感受到“元宇宙心理学”这个新兴的领域大有可为,但彼时乃至现今对其的探索才刚起步,还存在很多值得挖掘之处。在主编辛自强教授的支持和鼓励下,我联系了国内其他三个对元宇宙心理学感兴趣的团队,邀请他们赐稿,组了“元宇宙心理学”专题论文。

    “元宇宙心理学”专题论文从理论、方法技术和应用等角度剖析了元宇宙心理学这一新兴但势必会发挥重要影响的心理学分支,邀请了多位常年在心理学及其相关领域耕耘并对元宇宙心理学感兴趣的学者,形成了如下四篇文章:《量子形态的元宇宙心理学探微》《下一代医疗: 元宇宙在精神障碍领域的应用和展望》《元宇宙推动慈善捐赠的进展与心理路径》《元宇宙中虚拟人相关的心理问题探讨》。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量子形态的元宇宙心理学探微
    刘燊, 汪澜
    心理技术与应用. 2023 (7):  386-398. 
    摘要 ( 145 )   PDF(pc)(1273KB) ( 347 )   收藏

    以元宇宙和ChatGPT为缘起,论述了元宇宙心理学与量子力学的联系并藉此从量子力学的角度界定元宇宙心理学的概念。元宇宙心理学包罗万象,能提供理论支撑的理论或学说比较多,本文仅从“三个世界”理论和量子认知两方面进行初步思考。此外,量子心理学、运动心理学、军事心理学、管理心理学和广告心理学是元宇宙与心理学相结合的实践性较强的五个心理学分支,诸如元宇宙工业心理学、元宇宙文艺心理学等领域也在悄然兴起。然而,元宇宙心理学作为当代心理科学的新分支,还面临较多未知的困境和挑战,需要持续深入研究才能确立其作为分支心理学科的地位。在元宇宙心理学的发展过程中,量子认知也许能够为其提供必要的支持。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下一代医疗: 元宇宙在精神障碍领域的应用和展望
    张火垠, 雷怡, 李红
    心理技术与应用. 2023 (7):  399-405. 
    摘要 ( 205 )   PDF(pc)(1019KB) ( 394 )   收藏

    精神障碍的患病率呈上升趋势,正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精神障碍通常通过药物治疗、心理治疗或两者的结合来控制,症状会随着治疗而消失。但有时常规的治疗并不会使症状好转,而元宇宙中人机交互系统(扩展现实或脑机接口)的发展将为很多现有医疗手段难以治愈的患者带来新的诊疗方式。此外,脑机接口和扩展现实的结合也将有新的突破点:脑机接口系统能够革新传统扩展现实系统输入的方式,将改变与虚拟环境相互影响的方式;扩展现实系统在脑机接口系统中也将成为有用的信息反馈利器。具体来说,脑机接口和扩展现实的结合使用在脑卒中、孤独症、多动症等疾病中进行初步尝试,并且取得一定治疗成果。新技术的发展为提升患者生活质量,改善患者生命品质提供了新的可能;同时也拓展了医疗的能力极限,让部分精神类疾病的治愈不再依赖药物成为可能。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元宇宙推动慈善捐赠的进展与心理路径
    李欧 裘涵 潘志庚
    心理技术与应用. 2023 (7):  406-413. 
    摘要 ( 78 )   PDF(pc)(1062KB) ( 440 )   收藏

    公益慈善在促进共同富裕中有着重要的价值,随着虚拟现实(VR)技术的日趋完善和元宇宙概念的落地,如何在元宇宙背景下,通过VR等数字化技术推动民众的慈善捐赠,成为一个既有趣又有现实意义的问题。本文围绕该问题,对当前已有的公益实践和学术研究进行概览,并依据沉浸性技术的沉浸性、生动性和交互性的技术特征,结合相关心理学理论,分别推论了元宇宙在推动慈善捐赠中的“沉浸—共情”路径、“生动性—心理表象”路径和“交互性—自我效能”路径。未来研究还需进一步解析临场感背后的心理因素,关注元宇宙在推动慈善捐赠上的局限性,探索多感官体验对技术特征的放大作用。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元宇宙中虚拟人相关的心理问题探讨
    张燕翔 凌燕
    心理技术与应用. 2023 (7):  414-420. 
    摘要 ( 199 )   PDF(pc)(1006KB) ( 601 )   收藏

    2021年被称为元宇宙元年,在这一年中,元宇宙概念的出现掀起了一股浪潮。许多人都认为,在未来,元宇宙的成熟和普及将改变人类的生活和生存方式。在元宇宙中,用户可以通过虚拟人化身进入虚拟空间与他人交互,但虚拟人的相关技术和应用可能会带来诸多心理问题。本文简要探讨元宇宙中虚拟人应用可能导致的心理问题,包括社交距离、情感浓度、恐怖谷、虚拟偶像、虚拟员工、数字永生这几个方面。本文希望通过对这些方面可能存在问题的讨论,希望引发人们对于元宇宙这一概念和应用领域产生更深层次的思考。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负性生活事件与初中生抑郁的关系: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
    孙芬芬 陈悦 黄映雯 颜劲
    心理技术与应用. 2023 (7):  421-429. 
    摘要 ( 183 )   PDF(pc)(1211KB) ( 575 )   收藏

    以861名初中生为研究对象,探讨负性生活事件和初中生抑郁的关系,并提出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考察上行反事实思维的中介作用和自尊的调节作用。结果发现:(1)负性生活事件可以显著正向预测初中生的抑郁水平;(2)上行反事实思维在负性生活事件与初中生抑郁的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3)上行反事实思维中介作用的后半段受到自尊的调节,对于低自尊个体,上行反事实思维起到的中介效应更强。研究结果有助于揭示负性生活事件对初中生抑郁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为初中生抑郁情绪的预防和干预提供理论依据。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无聊倾向与初中生学习倦怠的关系:生命意义感和心理韧性的链式中介作用
    刘雨佳 盛靓 徐柳青 赵泰格 高君杰 辛素飞
    心理技术与应用. 2023 (7):  430-439. 
    摘要 ( 285 )   PDF(pc)(1381KB) ( 760 )   收藏

    基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为考查无聊倾向对初中生学习倦怠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使用无聊倾向量表、生命意义感量表、心理韧性量表和学习倦怠量表对1278名初中生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1)无聊倾向能够显著正向预测学习倦怠。(2)生命意义感和心理韧性在两者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3)无聊倾向还能够通过生命意义感与心理韧性的链式中介对学习倦怠产生影响。研究揭示了学习倦怠的内在形成机制,并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探讨了生命意义感和心理韧性的关键作用,为初中生学习倦怠的预防干预和提供理论依据。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广义互惠行为对道德判断的影响
    闫思越 孙 婷 孔 灿 孙忠强
    心理技术与应用. 2023 (7):  440-448. 
    摘要 ( 126 )   PDF(pc)(1253KB) ( 408 )   收藏
    广义互惠指个体基于过去他人对待自己的方式,去对待其他陌生人。研究通过创设积极和消极广义互惠行为的两种场景,首次考察了个体对不同广义互惠行为的道德判断问题。结果发现,(1)作为道德行为的旁观者,相较于单次道德行为,被试对积极广义互惠行为的道德评价更低;相较于单次不道德行为,被试对消极广义互惠行为的道德评价更高。(2)作为道德行为的接受者,被试对广义互惠行为的道德评价与单次道德行为没有显著差异,即对象过去类似遭遇经历对行为接受者的道德判断没有影响。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