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为检验个体咨询情境下运用正念干预自杀意念的效果和可行性,采用单被试实验A-B-A设计,筛选2名合格被试,借鉴《正念第八天》设计干预措施,对被试的自杀意念和心理痛苦进行连续测量,通过视觉分析和非重叠对占比,结合书面访谈,分析干预措施的效果、安全性和接受度。结果显示被试对干预不存在强烈消极体验,获得了“冷静”情绪、促进接纳和激发领悟等效果,总体上接受干预;被试的自杀意念在趋势上出现了由上升到下降的积极变化,1名被试出现了自杀意念和心理痛苦的分离。表明个体咨询情境下,可借鉴《正念第八天》的结构和内容作为自杀意念的干预措施。
中图分类号:
[1] | 侯牧天 唐燊 薛亦菲 王明辉 王宇拓 王惠敏. 中学生自伤、自杀意念的“双高”与“双低”模式:基于潜剖面分析方法[J]. 心理技术与应用, 2022, 10(2): 82-93. |
[2] | 魏一帆, 唐 辉. 正念训练对自我客体化的影响[J]. 心理技术与应用, 2021, 9(7): 402-410. |
[3] | 马靖雯, 王桂枝, 王云峰, 徐伟, 丁晓茜 . 特质正念和情绪有效性在大学生神经质人格与负性情绪之间的作用 [J]. 心理技术与应用, 2021, 9(12): 721-728. |
[4] | 徐茹茹 郭亚康 孟峰 郭庆科 . 正念降低女性戒毒人员毒品渴求程度:心理弹性和压力知觉的链式中介作用[J]. 心理技术与应用, 2020, 8(10): 596-603. |
[5] | 郑文倩, 潘 康, 陈云云, 宋国萍. 基于日记法探索正念与限制性饮食:身体意象的中介作用[J]. 心理技术与应用, 2019, 7(12): 735-745. |
[6] | 詹 泽, 吴宝沛. 适者自杀?——自杀的适应器理论及相关研究[J]. 心理技术与应用, 2019, 7(1): 52-64. |
[7] | . 小学高年级学生自尊与自杀意念的关系:社交焦虑与学习价值怀疑感的中介作用[J]. 心理技术与应用, 2018, 6(7): 406-414. |
[8] | . 网络被欺负与大学生自杀意念的关系及生命意义感的调节作用[J]. 心理技术与应用, 2018, 6(4): 211-217. |
[9] | . 单被试实验的统计分析:非重叠法效果量估计[J]. 心理技术与应用, 2018, 6(2): 89-99. |
[10] | 左亚洲, 张亚楠. 经验性回避:概念、发生机制及测量[J]. 心理技术与应用, 2018, 6(11): 696-704. |
[11] | 谌梦桂, 冯永辉, 李 慧. 国内正念研究述评[J]. 心理技术与应用, 2018, 6(11): 688-695. |
[12] | . 自然联结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正念的中介作用[J]. 心理技术与应用, 2016, 4(5): 273-277. |
|